151.第151章 争权(求追)
神纹本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51.第151章 争权(求追),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神纹本神,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请大王斟酌,可在我和刘尚书中挑选一人,升任尚书令。”
刘备迟疑。
当初杨仪背离曹操来投的时候,刘备还是挺喜欢杨仪的,杨仪的才干是有的,不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政治得失都颇有见解。
然而时间一长,刘备就发现问题了。
杨仪这个人特自负,器量也狭隘,若是认同杨仪的观点杨仪的态度就非常好,若是不认同杨仪的观点杨仪的态度就很恶劣。
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仿佛天老大我老二,我说的是真理,别人说的都是歪理。
只不过平日里,刘备都当这些只是同僚之争不影响大局,再加上杨仪的确有不俗的才学,故而杨仪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杨仪对此也是颇为自得。
只要有才,那这官就能一直升。
但现在,刘备忽然发现,似乎是过于看重杨仪了,以至于杨仪现在都敢自荐来当尚书令了。
尚书令为什么暂时搁置?
那是因为要给法正留着的!
提拔了刘巴和杨仪,法正立功回来还怎么调岗?
想到这里,刘备岔开了话题:“威公,暂时先不论这个。过几日你跟我去趟汉中,有些紧要事得先处理。”
原本刘备是想带刘巴去汉中的,但刘备又担心走后杨仪跟诸葛乔不和,只能又改了决定;顺便将杨仪带身边敲打一番。
杨仪却是嗅觉到了不寻常,结合成都近日的流言以及诸葛亮将公文教给诸葛乔批阅等等,杨仪询问道:“大王莫非要让诸葛军师统兵北伐?”
刘备微微眯眼,不答反问:“威公以为军师可否胜任北伐重任?”
杨仪沉吟片刻:“大王,恕我直言。军师虽懂谋略,但统兵作战不是仅靠谋略就可以的。”
“为大王计,应对挑选一个有征战经验的大将统兵北伐,譬如荆州的前将军。”
杨仪跟关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当初降的也是关羽,又是被关羽举荐入西川的。
若关羽当北伐主帅,杨仪自认为还是能跟着关羽捞点功劳的。
至于诸葛乔是关羽的女婿?得罪了诸葛乔会惹得关羽不喜?
那不在杨仪考虑范围!
在杨仪心中,若不是看在诸葛乔是关羽女婿的份上,杨仪早在公文第一次被驳回就跟诸葛乔吵起来了,根本不会等得第三次被驳回。
刘备见杨仪也不认为诸葛亮有资格担任北伐主帅,暗暗一叹,道:“云长要在荆州整顿防务,不可轻离。”
“倘若军师不能选,孟起、益德、汉升和文长四人,威公认为谁更合适?”
杨仪不假思索:“自然是右将军!”
“左将军虽然能得羌胡人心,但为人残暴寡恩,为追求军争胜利,不顾父兄弟在安危,亦不顾妻妾儿女安危,更是屠戮州将家眷。”
“如此不仁不义,如何能服人?若当了北伐主帅,那么雍凉士民皆会以为大王残暴寡恩。”
“即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日他们又要反叛,北伐如何能胜?”
“昔日三秦之民死守关隘抵挡项羽,又箪食壶浆喜迎高祖,皆因项羽残暴寡恩。”
“要定雍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左将军不明白这样的用兵道理!”
“能明白这道理的,唯有右将军!”
“右将军虽然是武夫,却素来尊敬士人,若是统兵北伐,又有大王的仁义名声在,雍凉士民又岂能不箪食壶浆相迎?”
“更何况,左将军本就是势穷来投,对大王未必忠心,若是得势必然拥兵自重;而右将军对大王忠心耿耿,大王就算给了右将军全部的兵力,右将军也不会大王有丝毫二心。”
刘备暗暗点头,杨仪对马超和张飞的分析,是挺客观的。
且不提马超是否忠心,马超的性格和用兵风格,不符合刘备的仁义观。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刘备一辈子仁义,因为事急而夺刘璋基业,哪怕刘备已经善待了刘璋也不免受人非议。
若北伐再用马超,行残暴杀戮事,那刘备的仁义美名会再次遭到抨击,甚至还会出现“伪君子刘备”的言论。
“威公言之有理。”刘备点头,又问道:“倘若我不用益德,汉升和文长可否胜任北伐?”
杨仪不假思索:“后将军年老体衰,北伐又事务繁忙,再加上出川道路艰险,我认为后将军不宜出征。倘若有个意外,未临敌先损大将,岂不是挫了锐气?”
“至于镇远将军,大王让镇远将军当汉中太守就已经让三军哗然,右将军更是因此闷闷多日。”
“若让镇远将军当北伐主将,右将军必然头一个不服,左将军和后将军也会觉得大王用人不公。”
杨仪忽然语气一顿。
因为杨仪忽然想到,关羽不能调,马超不能用,黄忠不适合,魏延威望资历都不足,刘备又有不用张飞的想法,那这北伐主将除了诸葛亮还能用谁?
就在杨仪细思的时候,刘备却是开口道:“威公,先去准备吧,具体用谁当北伐,等到了南郑再商议。”
顿了顿,刘备又补充了一句:“公文的批阅,你就按伯松的意思办吧,不用作这些无用之争。我不希望我麾下的文武,会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
杨仪受了敲打,知道刘备现在是在全力支持诸葛乔,遂不再多言。
同时,杨仪也有了新的想法:参与北伐,建立功勋!
“倘若连诸葛军师都能统兵北伐,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今后也能有机会统兵北伐?”
“大王偏信诸葛乔,定是因为诸葛乔在荆州立了军功,故而想要重点培养。”
“倘若我也在北伐立了功劳,又如何能轮到诸葛乔踩在我的头上?”
想到这里,杨仪也不再多言,遂拱手退下。
待杨仪离开,刘备又令人去召诸葛乔。
十几日的公文批阅,诸葛乔也对公文的批阅逐渐熟稔,不再如一开始得废寝忘食住在公署了。
不多时。
诸葛乔健步而来,见到刘备就是一礼:“大王!”
刘备见诸葛乔气息泰然,不由问道:“伯松,最近的公文批阅,可有难处?”
诸葛乔摇头:“步入正轨,足以应付。”
刘备大笑:“伯松能应付就好,批阅了这么多天的公文,伯松可有什么想法?”
专门下达批文,同意让诸葛乔批阅军师将军府的公文,刘备可不是仅仅因为诸葛亮要准备北伐拜将的事。
尚书还有刘巴和杨仪,可以挑一个暂代处理,实在不行刘备也可以亲自上。
之所以让诸葛乔来负责批阅,刘备的想法其实跟关羽让诸葛乔当主簿的想法是一致的。
通过批阅公文,诸葛乔能快速的了解益州的军政情况,包括不限于各郡的官吏考核任免、经济民生、汉戎汉夷关系等等。
诸葛乔言简意赅:“穷!”
一个穷字,是诸葛乔这十几日批阅公文最大的感触。
刘备虽然得了益州,但太穷了!
黄权极力反对北伐,便是清楚益州疲弊。
作为阆中人又曾是刘璋主簿、如今为益州治中的黄权,很清楚益州的情况。
刘备有些尴尬:“益州天府之国,百工兴盛,钱粮颇多,又有蜀锦畅销全国,盐铁也能往销各地,又岂会穷?”
益州被称为天府之国不是空穴来风,百工兴盛,盐、铁、船、竹木器、车、漆器、金银器、丹砂、布、丝织、皮革、生漆、皮毛等生产,其中又以冶铜、冶铁、制盐、丝织、漆器最是发达。
刘备又采纳刘巴的提议,发行直白五铢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让府库变得十分充盈。
虽然汉中之战消耗颇巨,但百工都是可持续的,并非是用了就没了,这钱也是能一直钱生钱的。
怎么会穷?
诸葛乔欲言又止。
刘备令左右退下:“伯松,你我之间,还有什么话是不能讲的吗?”
诸葛乔叹气:“大王,倘若成都有三百户织户,这三百户都在织锦;假设成都只有大王能买得起锦,可大王整日忙于军务又没心思去购买蜀锦。”
“那么,成都这三百户织户,是穷,还是富?”
刘备迟疑。
若说穷,三百户家家户户都有锦,若说富,锦堆在家中没人买也换不了粮米鱼肉。
见刘备迟疑,诸葛乔又道:“大王,你军中的将士,都因为打仗而赚了很多赏赐;可他们因为连年征战又不能拿这些赏赐去购买想买的东西。”
“民间的百工,每年都辛辛苦苦的盛产锦、布、漆器等货物,却又没人来买。”
“长此以往,有钱的想买而没时间买,有货的想卖又卖不出,看起来好像都有钱,但商品和金钱无法流通,就等于一年白费。”
“那不就等于穷吗?”
“为大王计,应当着重精力促进益州内部的买与卖,让有钱的能花钱,有货的能卖货。”
“如此,益州才不会变的疲敝!”
听了诸葛乔的话,刘备也明白过来了:“伯松,你这说来说去,还是在让我不要北伐。你这是担心军师不能当上北伐主帅,就拖延不了时间,怕我北伐亲征吗?”
友情提示:非演义魏延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