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曹丕发狠烧洛阳,诸葛乔督荆州事(
神纹本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0章 曹丕发狠烧洛阳,诸葛乔督荆州事(,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神纹本神,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见贾诩再次提议迁都,曹丕的心瞬间变得纠结。</p>
让曹真去南阳的目的就是不想迁都。</p>
不曾想洛阳遇上暴雨连日,南阳也受阴雨连日影响,以至于曹真不能退敌,反而折损了曹洪又丢了宛城。</p>
从内心上讲,曹丕是不想迁都的。</p>
若要迁都邺城,当初又何必从邺城来到洛阳!</p>
魏承汉统。</p>
若不能在洛阳建都,又如何能称得上继承汉统?</p>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p>
这帝位是怎么来的,曹丕心知肚明。</p>
惟有在洛阳建都,曹丕才能骄傲的对天下人说:朕,受命于天,代汉立魏!</p>
而现在。</p>
又得迁都去邺城!</p>
按贾诩的想法:迁都只是战略性迁徙,有青冀幽并兖徐豫在的曹丕,并未因此而伤筋动骨。</p>
刘备老了。</p>
刘备麾下能打的宿将也老了。</p>
等个几年。</p>
刘备及能打的宿将都死掉后,又拿什么来跟据有青冀幽并兖徐豫的曹丕比?</p>
国力,始终是需要新生代的才俊来维持的。</p>
曹魏有远超刘备和孙权的土地人口,只要休战养民就能立于不败之地!</p>
诚然。</p>
贾诩的想法更侧重于曹魏的国家利益。</p>
然而。</p>
曹丕却不如贾诩这般豁达。</p>
迁都邺城,就等于承认不如刘备!</p>
曹丕不想当勾践!</p>
“太尉,就没有其他良策了吗?”曹丕不甘心的问道。</p>
贾诩再次暗叹。</p>
有良策的时候你不听,老夫能有什么办法?</p>
当初若是听老夫的别去关中,关中会丢?</p>
关中不丢,关羽敢对南阳用兵?</p>
关羽不对南阳用兵,至于有今日祸事?</p>
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大事本就当谨慎又谨慎,没那个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啊。</p>
若是私下里,贾诩说不准就直言了。</p>
如今大殿百官皆在,贾诩这掏心窝的话可不敢当众说出来。</p>
说出来那就是在打曹丕的脸了!</p>
“陛下,先帝在时,亦曾有迁都之意。”</p>
“邺城才是陛下的核心所在。”</p>
“制邺城而控七州,天下谁又能抵挡?”</p>
“陛下,你正当壮年,何必与老兵斗狠!”</p>
贾诩善言相劝,再次提到了曹丕的年龄优势。</p>
三方势力,曹丕是最年轻的一个。</p>
只要善养心性,必然是活得最久的一个。</p>
曹丕见贾诩没有其他良策,又看向了司马懿和陈群。</p>
然而。</p>
司马懿和陈群却是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避开了曹丕的视线。</p>
公卿百官同样如此。</p>
誓不迁都受辱?</p>
若曹真兵马还在洛阳,众公卿或许会为了青史留名而直言劝谏。</p>
可如今曹真的兵马困在许都,张郃的兵马又不足以拱卫洛阳。</p>
留在洛阳每日里还得提心吊胆,何苦受这罪!</p>
众公卿都是跟着曹丕来享荣华富贵的,不是来求死的!</p>
青冀幽并兖豫徐尚在,何必在洛阳跟刘备死磕!</p>
见众臣不语,曹丕伫立良久,心中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句叹息:“传朕令,克日迁都邺城;洛阳士民,皆要随朕迁徙。”</p>
群臣纷纷附和。</p>
洛阳的水灾,摧毁了不少的田宅。</p>
有不少公卿在洛阳的资产受灾严重,早就不想继续呆在洛阳了。</p>
就在此时。</p>
贾诩又提出了反对意见:“陛下,老臣认为,洛阳士民中愿迁徙的可以迁徙,不愿迁徙的任其去留。”</p>
“如此,才能彰显陛下的仁德!”</p>
群臣愕然。</p>
贾太尉你这就过分了。</p>
迁都是你提议的,现在陛下决定迁都了,我们都附和了,你又来反对。</p>
贾诩暗暗冷哼。</p>
老夫一开始就说的是“若有愿跟随着,可跟随陛下同往邺城,以示对上天的敬意。”</p>
你们这群人,却附和陛下“洛阳士民,皆要随陛下迁徙。”,这岂不是将老夫架在火上烤?</p>
届时洛阳士民有不愿去的心生怨恨,你们就将责任推卸到老夫身上?</p>
老夫虽然老了,但还没老眼昏花到不能视物。</p>
曹丕蹙眉:“太尉,若不强迁,不会有多少士民跟朕去邺城的。”</p>
贾诩据理力争、言辞凿凿:“不愿跟着陛下去邺城的,就是对陛下不忠的;既然都对陛下不忠,又岂能让他们去邺城?”</p>
“陛下需要的,是对陛下忠心耿耿的士民,而不是一群朝三暮四心怀异志的士民。”</p>
群臣更是惊讶。</p>
这老狐狸!</p>
好坏歹话都让你给说尽了。</p>
出坏主意的不仅没恶名,反而得了美名。</p>
于公,贾诩的献策是为了大魏;于私,曹丕要强迁且群臣附和时,唯有贾诩据理力争直言劝谏。</p>
群臣在曹丕和贾诩身上来回扫视。</p>
很快。</p>
朝堂上形成了支持曹丕强迁士民以及支持贾诩自愿随迁两个派系的争论。</p>
曹丕无奈,只能同意了贾诩的劝谏。</p>
这恶名,曹丕可不想背!</p>
待得群臣散去,曹丕召来了亲信吴质和朱铄。</p>
“如今局势,朕不得不迁都邺城;为了名声,朕又不能直接传檄强迁洛阳士民入邺城。”</p>
“可为了修缮洛阳,朕与先帝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人力,又迁徙了大量的汉中士民入洛阳。”</p>
“倘若刘备得了洛阳,那群汉中士民必然会归心刘备,这是朕不能容忍的!”</p>
“朕决不能将洛阳这般轻易的让给刘备!”</p>
“待朕与自愿追随的士民离开洛阳后,你二人就替朕烧了洛阳。”</p>
曹丕发狠,欲效仿董卓焚烧洛阳之举。</p>
吴质和朱铄吓了一跳。</p>
焚烧洛阳,这可不是件好差事。</p>
稍有不慎,名声就毁了。</p>
曹丕同样清楚焚烧洛阳的影响,许诺道:“办好此事,你二人可分别出任幽州刺史和青州刺史。”</p>
“不要有心理压力,那些不愿意跟着朕去邺城的,都不再是大魏的忠臣良民。”</p>
“朕,又何须善待?”</p>
吴质和朱铄心中权衡利弊。</p>
毁了点名声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了刺史后就能获得政绩。</p>
有了政绩傍身,又何须在意那丁点儿名声。</p>
仔细权衡后,吴质和朱铄纷纷抱拳应命:“谨遵陛下之命!”</p>
看向南阳的方向,曹丕又狠狠发誓:“诸葛乔,你得意不了多久。”</p>
“朕放弃洛阳,只因天时所致,而非被你击败。”</p>
“你也就仗着刘备和关羽还活着,才敢如此的狂妄骄矜。”</p>
“待刘备关羽老去,就是朕反攻之日!”</p>
“朕,定要让你跪地臣服!”</p>
迁都的檄文,很快就在洛阳大街小巷张贴,顷刻间就在洛阳掀起了轩然大波。</p>
对曹丕而言,这是一项有利于大魏利益的国策。</p>
对普通士民而言,却一场不亚于伊洛水灾的祸事。</p>
若是跟着曹丕去邺城。</p>
那么洛阳的田宅这些主要资产,就得全部抛弃。</p>
不是每个士民都能跟朝堂上的公卿百官一样,说抛弃就可以轻言抛弃的。</p>
哪怕是贾诩,都是提前变卖了洛阳的田宅然后提前去邺城购置田宅。</p>
遇到这种猝不及防的政令,如何能甘心?</p>
一时之间。</p>
洛阳士民议论纷纷,愿意跟着曹丕的有,不愿跟着曹丕迁徙的亦不少。</p>
“我三代人的钱财都用来购买洛阳的田宅了,现在去邺城我岂不是得去当屯田奴?”</p>
“屯田奴谁爱当谁当,反正我不当,我刚取的娇妻凭什么分给别人。”</p>
“也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非得让陛下迁都邺城。”</p>
“不迁都又如何?听说刘备都打到函谷关外了!上军大将军和大将军都战败了。”</p>
“哎,要不我们投刘备吧。”</p>
“嘘,你要死啊!你想死别拖上我!”</p>
“你又不去邺城,除了投刘备还能投谁?”</p>
“你这个笨蛋,既然要投就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呼大汉陛下!”</p>
“.”</p>
虽说是自愿,但这自愿只是针对洛阳有田宅的士民,这些士民都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不是普通的黔首佃农。</p>
如建安二十年迁徙的汉中民、黄初元年迁徙的冀州五万户、军中将士的家眷等,大部分都被曹丕强迁了。</p>
留在洛阳的,亦不足万户。</p>
对于这不足万户的士民,曹丕可没半点的仁慈。</p>
吴质和朱铄在洛阳城内燃起了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火势直冲云霄,</p>
曹操曹丕父子花了二十几年重建的宫殿、府邸,再次遭受了火烧的厄运。</p>
函谷关。</p>
得到撤退军令的张郃,同样一把火烧了函谷关,引兵撤往邺城。</p>
看着燃烧的函谷关,刘备暗道不妙。</p>
曹丕的应对,比预料中更凶残!</p>
打不过就焚城,这种战术跟坚壁清野一样,都是令人恶心而无奈。</p>
“速速灭火!”</p>
“益德,你引骑兵速去打探洛阳军情。”</p>
刘备连下数道军令。</p>
张飞亦不迟疑。</p>
在通过函谷关后迅速赶往洛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