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诸葛乔遣将讨魏,诸葛瑾奉命劝和(
神纹本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6章 诸葛乔遣将讨魏,诸葛瑾奉命劝和(,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神纹本神,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陆逊、步骘、诸葛瑾和诸葛恪,皆感无语。</p>
取寿春不合适,附和了顾雍;又提出坐视诸葛乔进讨颍川也不合适,表明了态度。</p>
然而最核心的良策,却是只字不提。</p>
一句“吴王心中所想,便是我心中所想”,跟前几年“今日有雨”的术士有什么区别?</p>
这是谁也不得罪,还能迎合了孙权的想法。</p>
用老奸巨猾来形容张昭都不为过!</p>
孙权也被张昭的回答整无语了。</p>
这说了跟没说有什么区别?</p>
考虑到张昭年老,大部分时间又都在家中著书立说,孙权也不好追着问太狠,遂将目光看向了陆逊和步骘。</p>
步骘未开口,他还没想好要怎么回答孙权的提问。</p>
陆逊则是思索片刻问道:“吴王是想战,还是想和。”</p>
孙权不假思索:“自然是想和,可若是和不了,我也不惧战。”</p>
陆逊献策道:“吴王可向诸葛乔去信,就言战事日久,致使百姓离农,父子夫妇多有离散,应以休战养民为主,不可轻启战祸。”</p>
孙权微微点头:“此策虽然不错,但诸葛乔未必肯听。”</p>
陆逊又道:“可让左将军前往荆州探亲。”</p>
诸葛瑾眉头一蹙:“诸葛乔如今督荆州事,又岂会因私废公?我去,不合适。”</p>
说实话,诸葛瑾不太敢去荆州见诸葛乔。</p>
诸葛乔骗起人来,那是连诸葛恪和诸葛融这俩兄弟都一起骗的。</p>
诸葛恪去趟成都,回来就跟孙鲁班搅到一块了,诸葛瑾不得不让孙鲁班当诸葛家的儿媳。</p>
诸葛融去趟关中,然后就掀起了江东对提花绫锦的时尚狂潮,江东不少士人争相让诸葛融代购提花绫锦。</p>
以至于诸葛融成了江东代购祖师爷。</p>
虽然其他商人也能拿到提花绫锦,可到手的成本却远比诸葛融高!</p>
毕竟。</p>
诸葛融直接去掉了中间商赚差价,直接从陇右拿货,这成本肯定是比其他商人要小。</p>
最近。</p>
诸葛融又不知道是哪根经不对,私下里跟诸葛瑾讨论要在江东建作坊。</p>
说什么提花绫锦从陇右运到江东,运输成本太高,而且量也不够大,不能满足江东的市场需要,还有什么资本论之类的陌生词。</p>
诸葛融口中时常冒出来的陌生词,诸葛瑾往往要花很久才能理解或是压根理解不了。</p>
一开始。</p>
诸葛瑾和诸葛恪都是反对的。</p>
然而诸葛融来了一句,可以给诸葛恪分润,让诸葛恪的兵能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喝最好的拿最好的。</p>
巨大的利益下,诸葛恪转头就开始劝诸葛瑾要支持诸葛融,这都是为了江东!</p>
在诸葛瑾的追问下,诸葛融才吐出在江东建作坊是诸葛乔的提议。</p>
甚至于,诸葛乔还曾拍着诸葛融的肩膀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你是我兄弟,这钱我不让你赚,让谁赚?”</p>
若诸葛乔在刘备麾下只是个小角色,诸葛瑾也不在意。</p>
可诸葛乔如今的身份,是辅汉大将军、董督荆州事、假节钺、享州牧实权。</p>
诸葛乔会如此简单的只是想让诸葛融在江东建作坊赚钱?</p>
诸葛瑾半个字儿都不信!</p>
一个儿子被忽悠经商要让江东出现真正的商人,一个儿子被忽悠娶孙权女儿立志北伐,诸葛瑾生怕自己去了荆城,也会被诸葛乔给忽悠了。</p>
然而这些话,诸葛瑾是不能明着说给孙权的。</p>
譬如资本论,诸葛瑾自个儿都没理解,还怎么解释给孙权听?更别说给孙权分析利弊了。</p>
孙权还未开口,诸葛恪就抢先道:“左将军,虽说诸葛乔过继给了二叔,但你依旧是诸葛乔的长辈。”</p>
“以长辈的身份劝诸葛乔休战养民,诸葛乔岂会拒绝?”</p>
诸葛瑾没好气的瞪了诸葛恪一眼。</p>
我劝诸葛乔?</p>
你是巴不得让诸葛乔劝服我,然后我再返回江东劝吴王出兵北伐吧!</p>
孙权听了诸葛恪的话,信以为真:“子瑜,元逊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p>
“你去趟荆城,劝诸葛乔休战养民,要以荆州士民为先。”</p>
诸葛瑾无奈:“倘若诸葛乔不同意,又当如何?”</p>
孙权笑道:“无妨!若诸葛乔不同意,再商量应对之策。”</p>
诸葛瑾无奈,只能应下这个差事。</p>
陆逊又道:“吴王,既然是要劝和,不能只劝诸葛乔。”</p>
“可再给伪魏的豫州牧曹植去信,希望三方能为了士民安稳而和睦相处。”</p>
孙权采纳了陆逊的提议:“就依伯言之见,可再遣使给曹植送信。”</p>
回到家中。</p>
诸葛瑾不由喝斥:“元逊,你为何非得劝我去荆城?”</p>
“伯松的性格,你比我更清楚,他既然选择了出兵北伐,又岂是我能劝得动的?”</p>
诸葛恪赔了一礼:“阿父多心了。能不能劝得动是一回事,愿不愿劝是另一回事。”</p>
“陆逊的心思太阴了,他献的策却要让阿父去荆城劝说;再加上顾雍强烈反对我北伐,定是融弟这两年在江东锋芒太盛,让这群江东世族心有不爽了。”</p>
诸葛瑾蹙眉:“诸葛家以诗书传家,叔长却醉心于商道,锋芒毕露,必会给诸葛家招来祸事。”</p>
作为外来士族,若是如张昭一般著书立说,没多少人会去反对。</p>
可诸葛融要做的就不同了,跟江东的士族抢地抢人,自然就会惹人嫉恨。</p>
见诸葛瑾如此谨慎,诸葛恪不由冷笑:“融弟有钱,而我有兵有权,阿父又受吴王器重,谁敢来惹我诸葛家?”</p>
“若是明的不行玩阴的,我的剑也不是摆设。”</p>
诸葛瑾见诸葛恪这好战性格,不由暗暗叹息。</p>
常言道,儿大不留爷。</p>
诸葛瑾三个儿子,就没一个肯听诸葛瑾的。</p>
无奈下。</p>
诸葛瑾只能乘船来到荆州寻诸葛乔。</p>
听闻诸葛瑾到来,诸葛乔喜笑颜开,先是让关凤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硬菜,然后又带着诸葛攀亲自来城外迎接诸葛瑾。</p>
“伯父,多年不见,别来无恙啊!”诸葛乔抱着诸葛攀,下马行礼。</p>
诸葛攀亦是屁颠屁颠的跑向诸葛瑾,然后乖巧的行礼:“伯祖父,侄孙儿诸葛攀有礼了!”</p>
看着乖巧懂事的诸葛攀,诸葛瑾不由怜心大起,一把抱起诸葛攀,颇为疼爱。</p>
比起诸葛恪的长子诸葛绰,诸葛攀更显聪明伶俐。</p>
“伯松倒是养了个伶俐的孩儿。”诸葛瑾不吝赞赏。</p>
一路说笑。</p>
诸葛乔跟诸葛瑾叙了些旧事,来到了城中府邸。</p>
关凤早已准备了一桌硬菜,又温了一坛好酒,待诸葛乔和诸葛瑾落座入席后,关凤带着诸葛攀问礼离开。</p>
看着温润有礼的关凤,诸葛瑾就想到了儿媳孙鲁班。</p>
比起关凤,孙鲁班的性格就恶劣多了。</p>
也就诸葛恪为了成大事能隐忍,否则没几个能受得了孙鲁班的脾性。</p>
“伯父何故叹息?”诸葛乔一边斟酒一边询问,脸上带着笑意。</p>
诸葛瑾长长的呼了一口气,敛容道:“伯松为何要在这个时候遣将讨魏?”</p>
“荆州战事日久,致使百姓离农,父子夫妇多有离散,应以休战养民为主,不可轻启战祸啊。”</p>
诸葛乔听了诸葛瑾这标准的官话,笑道:“伯父这是明知故问啊,若无陛下的诏令,我又岂会遣将讨魏?”</p>
“我个人是不想在这个时候轻启战祸的,奈何陛下的诏令我又不得不遵从。”</p>
“所以我只派了王平去鲁阳,我则留在了荆城策应大局。”</p>
“若我真的想讨魏,此刻都到了许昌城下了,又岂会在荆城陪伯父饮酒。”</p>
诸葛瑾微微一愣,显然对诸葛乔的这个回答颇感意外。</p>
本以为相劝不易,却不曾想诸葛乔都没讨魏的想法。</p>
转念一想,诸葛瑾又释然了:诸葛乔用兵最善奇袭,真要讨魏又岂会人在荆城而只派王平去鲁阳?</p>
诸葛瑾沉默片刻,道:“伯松能否劝陛下休战?”</p>
诸葛乔放下酒坛:“伯父若想去关中劝陛下,我会派人护送。”</p>
诸葛瑾叹气。</p>
诸葛乔都不能劝,诸葛瑾又岂能劝得了?</p>
将樽中酒水一饮而尽,诸葛瑾将这事撇开,又问道:“伯松,你为何要让叔长在江东经商?”</p>
“叔长不似你和元逊聪慧,又行事张扬,早引起了江东部分士族的不满,稍有不慎就会给诸葛家带来祸事。”</p>
闻言,诸葛乔放下酒樽:“伯父多虑了,叔长不会有事的。”</p>
“江东的士族怨气虽然大,但他们不会给吴王送钱;叔长虽然行事张扬,可他能让吴王赚钱。”</p>
诸葛瑾愣住,瞪大了眼睛:“吴王?你说叔长的生意,吴王也有参与?”</p>
诸葛乔诧异:“伯父你真的一点都不知?叔长又不是傻子,这当商人的头等大事就是得找靠山。要在江东找靠山,谁又比得上吴王啊!”</p>
诸葛瑾顿感无语。</p>
连诸葛乔都知道了,诸葛融和孙权竟然都未向他提过这事!</p>
“伯松,你到底想做什么?”诸葛瑾盯着诸葛乔,直觉告诉诸葛瑾,诸葛乔肯定没安好心!</p>
诸葛乔端起酒樽,一饮而尽:“伯父,我是不会坑害自家兄弟的。”</p>
诸葛瑾沉默。</p>
对对对,你不坑害自家兄弟,专坑吴王是吧!</p>
似乎是猜到了诸葛瑾心中所想,诸葛乔又笑道:“放心,吴王是陛下的盟友,我也不会去坑害吴王。”</p>
“我只会坑害吴王的敌人,譬如那些对吴王面服心不服的江东士族们。”(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