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第261章 踏青
荼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61.第261章 踏青,历史直播:我的观众是老祖宗,荼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唐代的踏青更为盛行。</p>
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p>
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p>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宗曾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往郊外踏青:“大历二年二月壬午,(代宗)幸昆明池踏青。”</p>
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也记载云:“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p>
唐代郊外踏青活动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p>
唐诗中描写踏春活动常把时间定位在三月三前后,唐诗题目中出现“上巳”和“三月三日”的有八十多首,其代表性意象就是祓禊和踏青。</p>
刘商“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很典型。</p>
经过多年的发展,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辅以春游踏青的传统节日。</p>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p>
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p>
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p>
不过,宋代的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p>
南宋以降,踏青更盛。</p>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说:“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p>
杭州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p>
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p>
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p>
偌大的西湖中,竟至“无行舟之路”;长长的西湖岸边,也“几于无置足地”,这种热闹景象,即使在今天,也难得一见。”</p>
元代,踏青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p>
喜欢歌咏而且强健有力的生命状态的杨维桢在《崔小燕嫁辞》一诗中写道:“崔家姊妹双燕子,踏青小靴红鹤嘴。”</p>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崔家姐妹体态矫健,充满活力,一改过去诗中的“美女”纤弱、慵懒、哀怨、娇贵之类的感觉。</p>
明代踏青与宋代一样,主要借清明节扫墓时进行。</p>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曰:“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p>
还在《帝京景物略·高梁桥》中说:“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p>
在明人谢肇涮的《五杂俎》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逢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p>
当时便有善歌者,歌白乐天寒食行,作变徵之声,坐客未有不堕泪者。</p>
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舃履相错,日暮,墦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p>
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p>
此外,踏青时节除了登山临水,游览春光之外,人们还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牵钩(拔河)等,内容更为丰富。</p>
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p>
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