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章 该打就打!,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煌未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许是看出刘荣心知‘木秀于林’,无意再多出风头——后续的朝议内容,天子启也没再关注刘荣,只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议题之上。</p>
如果不发生变故,窦太后对程不识这个人的处理方式,大概率会是留用几年,等风声过去的同时,让程不识在长安熬点资历。</p>
太子欣赏程不识?</p>
只刹那间,便有不知多少人,暗暗将此事牢牢记在了心底。</p>
“过去这段时日,太子也甚少去长乐。”</p>
——程不识?</p>
“而程不识这样的年轻将领,则是我汉家军队日后的依仗。”</p>
刘荣往后的臣子,尤其是肱骨心腹级别的班底,也大抵都会是不同版本的程不识。</p>
欲言又止的一番话,只引得天子启会心一笑,满是惬意的将身子往刘荣所在的方向一侧,旋即便戏谑的挑眉一笑。</p>
“另任命中盾卫一人,负责太子出行时的车驾安危,以及太子宫的卫戍事宜。”</p>
“皇七子刘彭祖、皇九子刘胜,朝服执笏,于殿外请见~”</p>
尤其还是太子宫的武将一把手:中盾卫!</p>
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程不识这个人的底细,几乎可以让朝野内外,判断出刘荣一朝,长安朝堂的整体大方略!</p>
倒也不是刘荣要的人,天子启就非给不可;</p>
时至今日,关于材官都尉程不识,长安坊间仍旧有‘太后刻薄寡恩,薄待平乱功臣’的言论广为流传。</p>
虽然是当时,普天之下万千儒生中,少有的能得太祖刘邦认可、欣赏的儒生,但也终归是儒生。</p>
“儿臣就算再怎么属意,也终究不敢从皇祖母手中,抢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才俊。”</p>
而在片刻之后,那两道仍带着些稚嫩的声音,便齐声出现在了宣室正殿左、中、右三殿中,靠右的温室殿内。</p>
原因无他:程不识,是刘荣获封为储君太子之后,第一個向天子启点名要的人。</p>
“——这中盾卫,太子可有属意的人选?”</p>
“若太子有意,朕也不怕厚着脸皮,去和梁王说上一说,将李广这个梁臣召入朝?”</p>
这个人,叫晁错……</p>
虽然天子启早已出手,以‘太后亲自提拔重用’为由,替母亲保下了这点颜面,但前段时日的储君之争,天子启也恰恰是仗着窦太后因程不识一事而‘声誉受损’——至少是因此底气不足,才顺利压制下了窦太后与立储君皇太弟、册立梁王刘武的念头。</p>
“谁曾想,晁错这个《尚书》博士,居然是个批着儒皮的申、商之士……”</p>
孝惠皇帝之后,有汉以来的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储君,便是当今天子启。</p>
“禀奏陛下。”</p>
而在刘荣这番表态之后,殿内,原本因太尉周亚夫成为有汉以来,成为第一位食邑高达一万五千余户的功侯,而感到胆战心惊的朝臣百官,只不由再度抬起头,将目光洒向跪坐于御榻一侧的刘荣。</p>
不是刘荣面子大,而是刘荣这一番表态,是比起程不识这个人,都还要更详细、更明确的政治表态。</p>
···</p>
“嗯…倒是太尉周亚夫麾下,另有一宿将,颇得儿臣属意。”</p>
——大家都觉得天子启是在开玩笑,是在以这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太子,以及程不识这个中盾卫的认可;</p>
彼时,天子启也向先帝伸手,点名要了一个人,来做自己的太子家令。</p>
——人肉程不识!</p>
“正好,借着今日,太子走一趟长乐;”</p>
···</p>
“再者:儿臣日后的亲卫,也并不需要上阵杀敌,只需要能在儿臣出行时,护卫于儿左右而已。”</p>
“故太子中盾卫,相比起骁骑李广那样的‘善战者’,恐怕还是由程不识这样稳妥的将领担任,才更妥当些?”</p>
如今的太子荣,点了程不识。</p>
以至于都没人发现:不知不觉间,大家都已经默认了刘荣——才刚得封为太子储君,连政治程序都还没走完的太子荣,必定会是汉家的下一任天子……</p>
接下来,就算刘荣什么都不做,这场朝议结束之后,朝野内外也都会开始流传起今日,太子刘荣初登朝议,便‘隐显雄主之姿’的言论。</p>
“程不识?”</p>
朝议本就即将结束,自也没人认为这突变,是天子启的安排。</p>
“安抚东宫,代朕尽孝于太后膝下的同时,亲自和太后说说程不识的事。”</p>
“前些时日,朕一时气急,言语惹恼了母后。”</p>
“及至今日,吴楚乱平,汉家的诸侯内藩,也都即将被削去爪牙……”</p>
“但在儿臣看来,程不识就算不是‘善战者’,也至少是一个行事很稳妥的人。”</p>
“只可惜,程不识这样的大才,却早早被皇祖母召去了长乐,做了长乐卫尉。”</p>
听着天子启这看似平和,实则夹枪带棒、阴阳怪气的询问,刘荣只赶忙含笑起身;</p>
迅速一拱手,旋即便敬谢不敏的直摇起头来。</p>
而当皇子,尤其还是某一位姬嫔生下的所有皇子,在某一日朝服执笏,出现在宣室正殿外,往往只意味着一件事。</p>
留着,那就是薄待功臣,无时不刻都在被人戳脊梁骨;</p>
调离,更是将使得‘太后亲自提拔重用’的遮羞布被撕碎,更使东宫威仪荡然无存。</p>
“——儿臣尝闻:善战者,无赫赫之功。”</p>
如是想着,刘荣便再度提起笔,开始专心致志的记录起朝议内容,以及自己对每一个议题,乃至每一个发言的心得。</p>
“昔者,孝惠皇帝首点叔孙通,凡孝惠一朝,便只在礼法制度上有所建树;”</p>
若是有可能,甚至都恨不能变戏法变出笔、简,将刘荣所说的每一个字抄录下来!</p>
“材官都尉程不识,于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起雁门,因御胡守城有功,为先帝任为中郎。”</p>
至少,也要保证明面上过得去,别让人背地里戳天子启、刘荣父子俩的脊梁骨,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子不孝母,孙不孝祖’之类。</p>
一开始,窦太后要程不识给自己做长乐卫尉,就不是正常的提拔人才,而是半带泄愤、半带试探的冲动之举。</p>
“想来太后,也不会对我汉家的太子储君吝惜人才,强留程不识,继续做长乐卫尉?”</p>
众人都忙着回忆记忆中,那仅有的、关于程不识的残存记忆碎片,又或是思考起散朝之后,要如何去打探一下程不识这个人。</p>
天子启显然也不觉得刘荣今日,还能做的更好;</p>
这就意味着程不识,大概率便是如今汉家朝野内外,乃至是普天之下,最得刘荣认可的臣下类型;</p>
而今天,太子荣向天子启伸手,点名要了程不识。</p>
“既然这天底下没有第二个程不识,那还是让这再稳妥不过的人,在皇祖母身边侍奉更好些……”</p>
“宣。”</p>
被天子启一语点破心思,刘荣只稍有些羞涩的笑着低下头,片刻之后,便也坦然点头承认。</p>
“与其在长乐蹉跎时光,倒不如跟在太子身边,好生历练一番;”</p>
“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未来。”</p>
“只可惜……”</p>
只稍一思虑,便考虑起了刘荣这个提议。</p>
这让天子启,看到了一个新的操作可能性……</p>
朝服执笏,是汉家朝臣——无彻侯之爵,却有资格上朝的官员,在参加朝议时的装扮。</p>
太祖高皇帝之时,初得封为太子储君的孝惠皇帝,向太祖高皇帝伸手要了当朝奉常:叔孙通,来做自己的太子太傅。</p>
只是待兄弟二人相继跪倒在地,选即便是一声嘹亮的呼号声,响彻整个温室殿上空……</p>
“儿臣刘彭祖,昧死百拜!”</p>
“恳请父皇,治逆臣中郎将郅都,以大不敬!!!”</p>
(本章完)</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