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爆竹声声辞旧岁
蜗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2章 爆竹声声辞旧岁,重回1984赶山狩猎,蜗猪,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用刷漆,表面却很光滑,属于非常不错的家具。</p>
男人和孩子们都在桌上,三姐和大姐还在厨房忙碌。</p>
这种擀面是一把把下进锅里,每次都只能捞三碗,所以不能所有人一起坐下来吃。</p>
只要是擀长面,那基本上就要辛苦家里的女主人。</p>
其他人都坐在桌上吃饭,她们要不断下面,捞面,要是都坐在桌上,那就没人去下面。</p>
这倒也不牵扯太多男女地位关系,主要还是这个年代的男人,往往都是家庭的顶梁柱,需要出大力气,每天实在没有力气再做这些事。</p>
当然,任何时代男人都很辛苦。</p>
就像任何时代,一个优秀的妻子,母亲,其实也同样辛苦。</p>
家庭有时候就像个积木,要想摆出很坚固的形状,必须男女双方都要用全力支撑,缺乏那一块,即使另外一块再怎么费力气,积木也不会稳定。</p>
“大姐,你和三姐也吃吧,我吃的差不多了。”</p>
看大姐再次端过来三碗饭,余秋堂加紧将碗里汤几口喝干。</p>
“不用,你们赶紧吃,我们不急,啥时候还不能吃。”</p>
大姐说是这么说,但一般情况下,等到所有人都吃完了,往往面就剩下一些渣子,甚至渣子都没了。</p>
更严重的是,汤也被喝完了。</p>
那做饭的人,便吃不到一口面,只好去吃馒头。</p>
所以这个时代的贤惠女人,就像是被抽走了自私的那条线。</p>
她们活在世界上唯一的任务仿佛就是为了照顾别人。</p>
公婆,丈夫,孩子,孙子……</p>
她对周围的人都很好,却迟迟想不到为自己争取利益。</p>
余秋堂跟着大姐来到厨房,帮着她烧火,让三姐先去吃饭,不大会懂事的小伟和小云也来了,又将大姐换下来。</p>
但很快,余秋堂自己也被小云和小伟推走了,说就是下个面嘛,他们两人完全可以。</p>
余秋堂这才想到,过了这个年,两人又大一岁,就连小云都要10岁了。</p>
这么算起来,他已经整整十年没有见到哥哥春生。</p>
那种哥哥可能会在某个地方,暂时没办法回来,总有一天,他会突然荣归故里的念头之火,再次黯淡一些。</p>
哥哥,真的是没了吧。</p>
余秋堂觉得自己这就是一种执念。</p>
虽说哥哥以前对他也好,但若说他对哥哥多爱,他自己也承认很模糊,即使曾经很爱,经过几十年的蹉跎,也已然褪色。</p>
而他对哥哥的感情,更像是一种执念。</p>
想着哥哥回来的执念,已经超越了哥哥回来这件事本身。</p>
吃完饭,女人们收拾厨房,准备下午和晚上的饭菜,孩子们则是在院子里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p>
余秋堂则和余秋江开始整对联。</p>
腊月三十这日,事情特别多,大人们必须紧锣密鼓地一件件完成,要不然错过时辰,就是不吉利,会影响未来一年的运势。</p>
二十七赶集时,余秋堂买了毛笔,墨汁还有红纸,就是为写对联准备。</p>
但今天刚拿出来,余秋江一愣,苦笑着看他。</p>
他也立刻反应自己糊涂了。</p>
四叔才去世,亲族里是不能贴红对联的,必须换成黄色或者绿色。</p>
没办法,只好跑到村里的小商店去问,幸好有红纸,这才没闹出笑话。</p>
调制墨水时,大姐都很惊讶,都奇怪余秋堂什么时候会写毛笔字了。</p>
主要还是余秋堂读书不是特别多,以前大家也没见他写过。</p>
但其实,余秋堂前世年老后,每日闲来无事就会练字,练着练着,渐渐也就能写了。</p>
倒不是说有什么高超的艺术造诣,但应付村里的对联,那是妥妥的没半点问题。</p>
要知道这个年代,村里很多人字都不认识,更不说写对联,都的求着别人写。</p>
余秋堂这手毛笔字,完全能拿的出去。</p>
但要是和村里几个老人来比,则又是差了不少。</p>
以前的人们不说学识有多少,至少毛笔字写的没任何问题,就先余秋堂自己,硬笔字就赶不上父亲。</p>
调制墨汁时,余秋江在旁边说用墨汁写绿纸,好像有点不好看,又想起自己以前用过的金粉还剩下一些,便拿过来让余秋堂勾兑着用。</p>
金粉当然不是真正的金子粉,其实就是铜粉。</p>
也是写对联一种常见的用法。</p>
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金色字,就是写的时候勾兑了金粉。</p>
“飞雪送春归……”</p>
“爆竹声声辞旧岁……”</p>
“开门见喜!”</p>
“五谷丰登!”</p>
余秋堂每写完一边,余秋江就拿到边上用的东西压住,让其自然风干。</p>
家里房间太多,需要的对联也很多,算上大门的,锅台的,粮仓的,库房的,以及树木等等,算下来要二十多副。</p>
余秋堂趴在桌前写了一个多小时,等写完后,腰疼的差点都直不起来了。</p>
“让我歇歇,我们再去贴。”】</p>
余秋堂瘫倒在沙发上。</p>
写字倒不是花费太大力气,就是这样趴着,实在是费人。</p>
余秋江笑道:“你歇着,我喊小伟一起去贴。”</p>
余秋堂道:“那也行,刚好让几个小子们也体验下。”</p>
余秋堂端个小马扎,坐在大房门口,看着余秋江带着小伟贴对联,大东和小东两个男孩子紧跟其后。</p>
小云则是随着余春杏和余春梅,余春菊几个姑姑一起准备饭。</p>
晚上的饭菜,非常重要,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完的。</p>
对联是需要面熬成的浆糊黏在门框边上。</p>
浆糊就是用个洋瓷缸子,里面放点面和水搅拌起来,然后放到锅台的火上炙烤,一边烤一边要搅动,最后就能做成浆糊。</p>
这也是需要本事的。</p>
若是没有经验,出来的浆糊没有做熟,那不但硬邦邦的,还会粘不住,就是白做了。</p>
但这种东西,若不是针线手艺高的女人,还真是不好做。</p>
只有那种日常需要做很多鞋底,需要用浆糊来粘的女人们才会做这个,余秋堂想起在地坑院时,父亲前几年都会责怪陈美娣一个浆糊都熬不好。</p>
但后面慢慢就不骂了。</p>
陈美娣也学会了做鞋底。(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