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三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9章 公安部与翰林院,四合院之我是猎人,土豆三条,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谓“翰林”,即文翰之林,意思同文苑。</p>
翰林院从唐朝时开始设立,起初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到了唐玄宗时期,翰林分为了两种,一种为翰林学士,是从文学侍从中选拔的优秀人才,担任起草诏书的职责;另一种是翰林供奉,也供职于翰林院,但是却并无实权。</p>
到了晚唐时期,翰林学士成为了皇帝起草密诏的“私人秘书”,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p>
到了宋朝,翰林成为了正式官职,并开始与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接轨。</p>
到明清时期,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通俗来说就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了。</p>
这些读书人聚在一起可不是吟诗作对喝酒聊天的,他们要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等,他们地位清贵,又是皇帝身边的人或者是皇帝倚重的人才,所以翰林院是成为阁老重臣或者地方官员的踏脚石。</p>
翰林院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有身份地位的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或者说是全国最有才学的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士人群体中地位最高的士人们的聚集地。</p>
翰林院作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库是非常合适的,所以,历朝历代,翰林院、翰林学士都是颇受朝廷重视,多委以重任的。</p>
翰林中人不光致力于文学,还喜欢评论朝政,因此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很多人就能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倚重,一飞冲天。</p>
所以翰林院就是这样一个做大官的“踏脚石”的地方,比如明朝中后期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学士的局面,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p>
二十世纪前,清朝的翰林院还以巨量藏书著称于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p>
然而1900年列强入侵点了一把大火,不仅将翰林院所有的辉煌建筑焚毁,而且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也在大火中烧毁,其中就包括当时仅存副本的《永乐大典》,痛哉痛哉。</p>
公安部是解放后在这片废墟上修建了办公场所,以前的翰林院只能在历史记载中一探究竟了。</p>
“呐,向东你自己去大门岗哨那边登记联系,我就不陪你进去了,难得回家休息,我可不想进去被拉壮丁啊,回见了您呐。”林正宜挥挥手一踩踏板就溜了。</p>
“同志你稍等,我给五局打个电话问问人在不。”</p>
公安部的大门哪那么容易进,登记了工作证,还得里头的人出来领进去,所以王向东只能等着了。</p>
“这不是王向东同志嘛,你这是要来找谁啊?”(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