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草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0章 情与法,大明略,南宫草堂,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日午后,仲逸等一干人正在翰林院当值。</p>
入职以来,每日几乎都是如此,仲逸起初还有些许好奇与兴奋,日子久了,也就见惯不惯了。</p>
翰林院不同与六部等实务衙门:既无诸多杂务,亦不与底下的衙门过多交集。其职权历朝历代有所不同,主要以文学供奉宫廷,为皇室成员侍读,有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之责,虽无实权,但地位却极为优越。</p>
在此处办差,说白一点,就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杯茶而已。</p>
嘉靖帝这日闲来无事,随意转悠,一时兴起,随传旨翰林院:要几名当值之士来陪他说说话。</p>
片刻之后,传旨的公公来到翰林院,掌院学士立刻起身迎接,公公特意嘱咐:之前的学士、侍读学士,皇上已见过多次,此次最好叫新些面孔,人数最好为三到四人为佳。</p>
科举之后,状元一般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受编修。其余进士经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p>
“三到四人?新面孔?”,翰林院学士有些犯难:此时,修撰与已向皇子讲读,只剩两名编修,剩下的主要就是庶吉士了。</p>
面圣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良机,莫说其他,仅是混个脸熟就是天大的恩赐,他日飞黄腾达,或许也就是一句话的事。</p>
作为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他自己多么希望能去面圣,可旨意里说的明确:只要新面孔。</p>
“回公公的话,此刻当值的这一批新晋人员中,两名编修,两名庶吉士可奉旨进宫”,翰林院学士立刻复旨。</p>
两名编修,都有些来头,二人刚进翰林院时,严士蕃与徐阶曾特意关照过。</p>
庶吉士中有一人并无靠山,作为点缀,自然也被挑选。</p>
剩下的那名庶吉士,竟落在了仲逸身上。</p>
翰林院学士心中早有盘算:严氏与徐阶之前关照过的,自然不敢怠慢,再选一名无背景者,正是为显示自己的公正。</p>
至于仲逸,自然是因为袁炜那日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关照’,顺水人情,卖礼部侍郎一个面子而已。</p>
何乐而不为呢?</p>
果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一句话、一个特殊的关照,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p>
……</p>
“微臣参见皇上”,片刻之后,仲逸等四名翰林院的‘饱学之士’前来面圣。</p>
“朕叫你们过来,其实也没什么要紧之事,今日不讲读,谈古论今、朝事民务,都可谈,陪朕说说话就行”,嘉靖帝随意一说,并未以九五之尊咄咄逼人、语出惊人。</p>
气势不同于气场,有时,越是高高在上,越需要这份泰然自若。</p>
“近日以来,朕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不知你们对‘律法’与‘情义’二者,如何看?”,嘉靖帝果真是想找个说说话的,随和的很。</p>
‘律法’与‘情义’?</p>
这是一个多么熟悉而又深刻的问题,想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学子、贤者智者对此争论不休,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p>
一支笔、一张嘴、一杯茶。</p>
此刻无笔无茶,靠的就是一张嘴了。</p>
“法者,从三水从从去,以水之平、触不直者去之。,相传为一种神兽,能曲直辨明,可用其角触不平也。</p>
情者,谓外界所引喜怒哀乐、爱憎哀惧,意为心中所想、心中之感,更有情面、情愫、情义、情怀之意,是为引申”。</p>
榜眼出身的翰林院编修确实了得,只是他这番言论,有几人能听懂?</p>
榜眼如此高论,探花岂会甘于落后?</p>
“律者,刑也,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情者,意也,可思、可想,但却与行为有异也。所谓执法而不求情,更不得因情而枉法”。</p>
这话说的,高论啊。</p>
“微臣则认为,法与情,既有别,亦有同。所谓法外开恩,这个恩字,讲的就是一个情字,古人言:法不仁,不可为法。若法无情,则与屠刀何异?也谓之恶法”。</p>
那名“朝中无人”的庶吉士,显然有别于其他二人。</p>
“好,果真是翰林院的英杰,个个出言不凡。看来,这圣人之书确实没少读啊”。</p>
仲逸并未言语,他对嘉靖帝的特意召见,摸不清底,不知如何应答。</p>
“哦,他们三人都各自所言,你怎么不说话?”,嘉靖帝望着仲逸:“朕说过了,今日就是找你们说说话,不必拘束”。</p>
仲逸稍有异样,竟被嘉靖帝察觉。</p>
“启禀圣上,方才三位同僚所言颇为深刻,以微臣之拙见:律法与情义,前者有明文规制,后者大多为主观感知。二者不可断章取义,不可孤立而行。</p>
历朝历代皆有律法,同朝各代,人人皆有情义”。</p>
仲逸继续道:“太平之日与战事连连不同,国富民强与生灵涂炭有别,家中粮囤满满,自然不会为斗米斗粮铤而走险。腹中三日无米,一碗清粥可舍命去抢。</p>
一部律法不可治万民,无律则又不成规矩。有情有义才有德,奈何人人不是有德人”。</p>
仲逸见众人皆朝他而望,这才不得不收住口中之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