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章风雨欲来风满楼,康熙康熙,草原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吴三桂聚集起大队人马,以朱国治的人头祭旗,换上明朝服装,手里拿着各种武器,整齐排列,等待出征。</p>
他要昭示天下,他要明目张胆地反清复明了!</p>
看演兵场上很有气势景象,就知道吴三桂的势力不俗。整齐排列的士兵们的装束很讲究:数万名士兵全穿上白衣白甲,把辫子散了,照着明代发式挽在头顶。但是头发却很让人们气恼:前额上剃过的头发一时长不出来,这样一来,士兵们的头发就成各种各样,有的发青,有的溜白,有的乱蓬蓬,很是滑稽。</p>
不管怎么样,吴三桂决意要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了。他走出殿堂,登上校台,亲自检阅了三军仪仗。望着自己气势十足地军队,吴三桂豪情满怀。我吴三桂占据清朝的粮仓,兵丁气势如虹,康熙能耐我何?还不是打不过,到最后乖乖地坐下来谈判?</p>
说起来何其怪哉!我吴三桂打仗半辈子,还能输了康熙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儿?</p>
突然三声炮响,按照程序是祭旗。随着司仪那尖刻的话语,朱国治那颗血淋淋的人头就放在祭台上。祭旗还有个程序,那就是大帅吴三桂念檄文。</p>
司仪官夏建国是吴三桂的女婿,他毕恭毕敬地高声礼赞道:“诸位将士,情静听大元帅讨清檄文!”人们都在侧耳倾听,大元帅要正式出场了!</p>
吴三桂清了清嗓子,双手捧着檄文登上校台,用他的东北口音大声读到:“为了替明代皇帝报仇,我决定发兵讨伐,赶走满清鞑子??????”</p>
吴三桂的檄文蒙蔽了一些群众,大家都在听着他欺世盗名,充满谎言的话语。殊不知,这些话语掩盖了他罪恶累累的事实:把清兵带进中原的是他,最后杀死明代永历皇帝的还是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愧对天下民众。当他的私欲得不到满足时,他又要大兴兵燹,又要穷兵黩武了!</p>
这时候,吴三桂的对手康熙在干什么呢?</p>
远在北京的康熙还没及时得到吴三桂公开反清的消息。当时的交通太落后了,传递消息做不到准确及时。传递消息只靠人力来完成。康熙皇帝是通过户部员外郎萨姆哈和户部郎中党务礼得到的。</p>
当时他们正在吴三桂的老巢贵州办差,等他们得知吴三桂举兵反清的消息后,大吃一惊,一想到皇上现在还不知道这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十分焦急。他们便偷了两匹快马,设法躲过叛军的严格盘查,逃出贵州,往京城赶去。他们两人的情景十分寒酸:他们两人都乔装打扮,都穿着粗布衣服,12天没日没夜的骑马赶路,经过了无数次危险,他们勉强留存了生命。到了京城时,他们的帽子都已经破烂,棉衣都烂开了花。萨姆哈最惨,一只鞋没了底子,脚后跟冻裂了,还在往外渗血。</p>
他们没日没夜地一连奔驰了12天,紧忙赶到了北京,向康熙皇帝报告了这一惊人的消息的。他们的报告对于康熙皇帝整顿军队,消除叛乱争取了时间。</p>
康熙皇帝听道这两个来自南方的大臣带来一个重要消息,就让他们到宫里的上书房。这两位大臣的境况太让人揪心了:他们完全不能走路,由四位小侍卫扶着,脚不沾地地被搀进了上书房,他们呆得发直的眼睛此时才有了点活气。他们的样子糟糕透了。</p>
看到眼前这两位叫花子似的忠实大臣,康熙很心疼,他安慰他们:“你们受苦了,不用慌张,已经到家了,有话慢慢说。”他们听了康熙温暖的抚慰,再也忍不住,竟“呜,呜”的痛苦起来,“万岁??????吴三桂犯??????反了。”</p>
尽管康熙皇帝早有预感,但是冷丁一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吃了一惊。他证实地问道:“何以见得?”</p>
见到康熙皇帝的疑问,党务礼哭着手哆嗦着从怀里抽出一卷文书,交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接过文书,脸色铁青,一件件翻看。这里面有吴三桂的檄文,还有一些叛清地方官员的告示。这些文书,因为被汗水浸润,文书被揉得破烂不堪。但是,康熙皇帝能看出那些反清官员的狼子野心来。</p>
康熙皇帝看完了文书,尽量按捺住愤怒的心情,摆摆手说:“扶两位将军下去好好休息??????”</p>
康熙坐在养心殿,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好啊,他们终于反了!这些见不得人的鬼蜮魍魉太贪心,太小看我们大清了。他们竟敢公然跟我们大清为敌!我们大清王朝刚刚立足,国力是弱小了一点,但是对付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还是绰绰有余的。现在一切都清晰了,藩镇要彻底撤销,以全国之力对付那几个反贼,还是很顺当的。只有这样,国家的一切要走上正常轨道,这很正常,只是一个阵痛而已。</p>
这时候的康熙皇帝已经二十岁了,较鳌拜那时候身体更强壮,更成熟了。渐渐地,康熙的心里,形成了个初步的对策。康熙觉得有必要听听各位大臣的意见。他立即叫来侍从,传旨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平叛对策。</p>
御前会议开得很热烈,大家提出很多的建议,提出很多方案。</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