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灵驷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0章:比邻星内的宜居带行星,超级科技巨子,昭灵驷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新加入的萨拉-西格和朱莉-斯黛西两位天文学家都呆呆的不知何言以对,两人都感觉太不真实了,什么时候人类的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如此夸张的地步了??</p>
制造“戴森球”来收集全部的恒星能量,以这种方式汲取的能量简直多到让令人难以置信。</p>
最重要的是,“戴森球”假说怎么就成真的了?退一步讲,人类哪来那么多资源打造“戴森球”这样的能源收集器?要知道,打造一个直径一个天文单位的戴森球将具有2.72×10^17平方千米的表面积。</p>
这是人类现有科技水平能够做到的事情?</p>
但很快,萨拉-西格意识到这并非不可能,因为连更诡异的人工重力科技都诞生了,“戴森球”起码还能理解成是一个规模超级超级巨大的工程科技。</p>
楚思远说的没错,锺元素物质被运回来之后,被大量用来制造“戴森球”所组成的结构部件,简单来说就是制造厚度达到皮米级的锺晶体二维化展开的薄片。</p>
说起来简单,但这需要华盛集团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完成。</p>
数据一对比就知道皮米级是会薄到什么程度了,1纳米等于1000皮米,最小的氢原子的直径是0.1个纳米,而作为重元素的锺晶体物质,但锺原子的直径比氢原子还小,只有27个皮米,即0.027纳米。</p>
在微观的世界里,一个原子就如同是一个独立的恒星系统,内部的原子核相当于一颗恒星,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就相当于是行星。</p>
锺原子这么小,是因为内部的电子轨道小而紧密,虽然直径比氢原子都小,但一个锺原子的质量却是要远远高于氢原子的。</p>
纳米科技将锺晶体进行二维化展开,从而制造出人类当下认知的已知宇宙中最薄的薄片物体,这意味着不需要多少锺晶体材料就能将一颗恒星给“包裹”起来,如果没有这项技术,就算是把整颗流浪星球上的所有锺元素都应用起来也不足以制造一个“戴森球”结构。</p>
而利用二维化展开,直径一个天文单位“戴森球”表面积,只需要120万吨质量的锺元素物质即可。如果是一般的材料来制造“戴森球”的坚固壳体,这样一种结构从物理学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需要非常巨大的抗张强度,而且容易受到大幅漂移的影响。</p>
但锺元素却不在其列,不论它多么的薄,一旦与能量产生互动,它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会伴随着能级的飙升而成正比,一旦接受到恒星的红外能量辐射,就不可能肢解它。</p>
“戴森球”并不是一个连续的壳体,而是由10万个独立的锺元素薄片太阳能收集器组成,它们不需要环绕轨道,而是通过巨大的锺元素薄片收集器利用超大量级的承受光压压力来抵消太阳的重力、拉力。</p>
10万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对于恒星来说可以是完全静止的,当光压和来自恒星的重力是恒定的,在合适的被放置在相应的位置上,引力和太阳风的推力之间便能取得平衡,使得收集器既不会被太阳引力吸入表面,也不会被太阳风吹到宇宙空间中。</p>
但前提条件是太阳能收集器的材料强度能够扛得住,而锺元素完全没有任何问题。</p>
“航道校准完成!”</p>
“跃迁引擎已经就绪!”</p>
舰桥上,楚思远简述了一遍此次的探索任务,同时控制飞船的成员纷纷汇报,此时都看向了黎川,只等他的口令了,后者顿时回应道:“跃迁吧!”</p>
飞船驾驶员嚼着口香糖,淡定的微笑道:“了解。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乘坐华盛集团‘问天号’飞船,本次航班由地球前往比邻星,航行距离4.2光年,请系好安全带,祝各位旅途愉快。”</p>
团队成员们的气氛都不错,探索任务都是争着来的,毕竟科研、旅行两不误,美差啊。</p>
地球的高空轨道上,伴随着一阵夺目的光耀一闪即逝,“问天号”飞船完成跃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