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剑山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阳城,明末求生记,名剑山庄,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阳城</p>
襄阳城的情况。张轩陆陆续续的得到。</p>
城外岘山之战,以及日趋白热化。从襄阳城到岘山之间,这短短数里之路,简直是尸体堆积起来。吴三桂与白旺两部,反复厮杀,人命仅仅是一个概念。</p>
而且随着战事的激励,战斗也不仅仅限于两部之间,白旺与吴三桂变成了前线指挥官,一批批士卒调到他们手下。只是限于战场的狭小,只能容纳数千人厮杀。各部只能分批上阵。</p>
更是因为战场的狭小。使得战事中火力空前密集,杨承祖几乎将襄阳城头所有的火炮都挪到这个位置上,而同样多铎也就红夷大炮对全部派上阵,随即也开始对城头的轰击。</p>
以至于双方大军都不敢结阵而战,因为一旦大队人马聚集,首先要面对的对面火炮的轰击。</p>
也正是因为这样密集的火力。杨承祖的甬道计划,刚刚开始就执行不下去了。</p>
说实话,这样空前的火力,不管是清军还是夏军之前都没有见过。</p>
袁崇焕宁远之战,十几门红夷大炮,就能主宰战场。清军仿制出红夷大炮,也不过四十门,就能横扫关外。至于得到了明朝在九边的红夷大炮,在潼关打得李自成没有脾气。</p>
而如今,双方聚集在,这小小弹丸之地的火炮,加起来也就有百余门之多了。</p>
地方太小,火力太密集。</p>
这样仗大家都没有打过。</p>
不过,杨承祖始终留这身边数万人马不敢轻动。而多铎也将八旗人马,包括汉军旗的人马都握在手中。</p>
双方都知道,这仅仅是开胃小菜。</p>
真正的大餐还没有开始。</p>
张轩不敢在宜城耽搁太久,从各地征召一些兵马之后,又借了郑芝龙留在武昌一部水师,由郑泰统领。</p>
郑芝龙并没有在武昌久留。而是回军福建,只是留下一些船队,留在长江之中,郑泰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郑泰的船队也并不是没有坏处的,郑芝龙的船只大多都是海船。能逆流到武昌已经不错了。</p>
再想顺着汉水而上,就有些为难了。</p>
大部分船只都并不能行驶进汉水,只能大量征召民船。</p>
张轩征召各处人马,再加上宜城士卒。共有五六万人马,已经将周围的兵力征调一空。不过,让张轩放心的是,罗玉龙已经决定西进了,王龙作为先遣部队,已经到达武昌。补充武昌兵力的缺口。</p>
五万大军,水陆并进。从宜城沿着汉水而上。</p>
如果仅仅</p>
是水路行军的话,张轩可以乘船直入襄阳府。毕竟襄阳城与后面的联系还没有断绝。</p>
但是此刻襄阳城还没有急需援兵的时候。</p>
打通襄阳城与后方的陆地通道,既可以牵制清军兵力,重振襄阳城中的士气。故此张轩选择大张旗鼓,好不掩饰的北上。</p>
如果从天空俯视的话,就会看见,从宜城到襄阳之间,船与船首尾相接,帆帆相连,几乎成了一道白线,延绵数里之长。这是张轩为襄阳城准备的物资。以及大军的辎重火炮。</p>
以拖待变,这个总体战略,张轩从来没有更改过。</p>
而在汉水西岸,大队人马,一营一营分列而行,得益于水陆并进。而大量骑兵在外围警戒。故此在陆地上步行前进的军队负担很少。可以轻装行进。</p>
张轩并没有坐在船上,而是跟着大队人马一起行军。</p>
张轩为表示与士卒同苦,并没有骑马,而是步行行军。</p>
人其实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动物,当年跑上几公里,就好像要了小命的张轩,而今跟随大军动则跋涉百里,居然并不觉得太过吃力。</p>
很快,两侧山峰映入张轩的眼帘,汉水在此处好像陡然收紧了。两侧山峰遥遥相对,就好像是两扇大门一样守住这里。</p>
郑廉为张轩指引说道:“这里就是鹿门山与岘山。”</p>
张轩遥遥的眺望汉江东岸的鹿门山,忽然想起很多唐人的诗句,不过随即也将这些诗句忘在脑后,忽然想起这个地方,他其实来过,当年跟着张献忠奔袭襄阳的时候,来过这里。</p>
只是那时候是夜里,又是匆匆行军,哪里有时间看旁边的山色如何。</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