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章 龙的天空,帝国争霸,闪烁,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两个中队16架战斗机,分成了四个编队,每个编队里各有两个双机编队。</p>
在传统的空战战术当中,双机编队是标准阵容。</p>
只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发现双机编队存在很多的缺陷,率先对空战战术进行调整。</p>
当时出现的几种编队方式中,最有名的是三机编队,一架长机带两架僚机。</p>
按照帝国空军做的统计,在波伊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有六成属于三机编队,而传统的双击编队仅占了不到两成。</p>
关键还有,三机编队在空战中的损失率不到双机编队的一半。</p>
三机编队在波伊战争中大行其道,跟主要使用机关炮的传统空战模式不无关系,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p>
要说的话,在上次大战期间,三机编队战术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空战战术由技术决定!</p>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很不成熟的中程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足够好的性能与可靠性,对空战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帝国空军也根据这个变化,再次调整了空战战术。</p>
双机编队仍然是空战的基础单位,不过在此之上增加了编队协作。</p>
通常情况,由两个双机编队组成一个战术单位。</p>
如果战场局势较为复杂,比如对手拥有足够先进的技术装备,还需要两个战术单位协同作战。</p>
这也是空军把中队规模设定为8架的主要原因。</p>
只是现在,对手算不上强大。</p>
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在东边巡逻,靠近波沙湾,负责盯住部署在巴士拉那边的敌机。</p>
这么安排,其实是在照顾李天凌。</p>
不要忘了,李天凌之前架机返回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耽搁了不少时间,因此由他指挥的战术单位留在西边。</p>
“战-10B”中队也分成2个战术战术单位,不过都在中低空飞行,而且位置要稍微靠前一点。</p>
这么部署,跟“战-10B”的性能,或者说缺陷有关。</p>
做为制空为主的中型战斗机,“战-10”在设计阶段,严格采用当时才提出来的能量机动理论。在依靠高性能发动机获得足够高的推重比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提高敏捷性,即增强水平机动性能。</p>
至于其他性能,空军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p>
“战-10”本身就是“战-11”的备胎,是低端产品,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没理由提出太多要求。</p>
结果就是,“战-10”成为帝国空军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加三角翼的战斗机,并且凭此获得了极为优异的敏捷性。</p>
要说的话,盘旋性能在第三代战斗机当中无出其右。</p>
此外,在获得大推力发动机,也就是“战-10B”上,之前不太突出的垂直机动性能也大幅度提高。</p>
不过,问题也同样突出。</p>
首先就是内油系数偏低,作战半径短,因此在多数时候,需要携带3具副油箱,以获得足够的航程与滞空时间。</p>
由此导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副油箱与弹药的冲突。</p>
三角翼的最大问题,就是没办法设置太多的重载点,翼下挂载点数量相对偏少。</p>
更加要命的是,“战-10”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机翼相对厚度仅3%。</p>
结果就是,因为机翼的结构强度不够,所以没办法设置翼尖挂点。</p>
一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22吨的中型战斗机,竟然只有9个外挂点,而且位于进气道唇部两侧的是设备挂点,只能挂载质量在150千克以内的导航吊舱与指示吊舱,无法用来挂武器弹药。</p>
也就是说,“战-10B”只有7个武器挂点。</p>
通常,机腹与机翼内侧的三个挂点用来挂载副油箱,机翼外侧的挂点用来挂载质量小的格斗导弹。</p>
如此一来,也就只有机翼中间的挂点能够用来挂载中程空空导弹。</p>
虽然在B型上,采用了复合挂架,理论上一个挂点最多能够挂在3枚导弹,但是实际使用的时候,考虑到进行机动时产生的巨大过载,最多挂2枚导弹,而且很多飞行员并不喜欢复合挂架对飞行包线的限制。</p>
此外,还跟雷达与电子设备有关。</p>
要说的话,就是因为挂载能力不够强,而且空军也从来没有把“战-10”当夺取制空权的主力战斗机看待,对其最高的要求,也就是能跟敌机格斗,因此在电子设备上显得非常的保守。</p>
“战-10B”至今都没有使用“KK-12A”的能力!</p>
不止是雷达不够好,还跟欠缺数据链设备有关。</p>
按李天凌他们做的测试,“战-10B”能够发射“KK-12A”,不过只能把“KK-12A”当成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使用。要把这种新式导弹的性能发挥出来,需要改进雷达与装备16号数据链系统。</p>
当然,这也跟“KK-12A”才装备部队有很大的关系。</p>
要说的话,也就只有几支“远征混成联队”的“战-11B”能够使用“KK-12A”,其他战斗机,包括其他部队的“战-11B”都没有这个能力。哪怕加大推广的力度,那也需要不少的时间。</p>
因为“KK-6F”的性能确实不怎么样,所以“战-10”飞行员都不喜欢中程空空导弹。</p>
结果就是,8架“战-10B”都没携带中程空空导弹,各带了4枚格斗导弹。</p>
按照李天凌安排的战术,这8架战斗机的任务,就是跟来犯敌机进行格斗,准确的说是负责对付漏网之鱼。</p>
当然,首先由在高空巡逻的“战-11B”使用“KK-12A”与“KK-6F”对敌机进行远距离拦截。</p>
只是,真正的主力,并非前出的16架战斗机。</p>
在战斗机后方,大约150千米处,一架“指-8C”正在用雷达探测北面的空域,并且通过数据链,把信息发给附近的战斗机。</p>
关键就是,战场信息主要依靠数据链发送。</p>
只有在特别需要的时候,比如来犯敌机身份不明确,或者作战命令没得到确认,才需要通过语音频道跟飞行员沟通。</p>
在数据链的支持下,“指-8C”能够同时引导12个战术单位的48架战斗机进行空战。</p>
相对而言,之前的“指-8B”最多能够同时指挥12架战斗机进行空战。</p>
原因无二,“指-8B”上有12个战术指挥台与12条通信频道。</p>
显然,这等于让预警指挥机的作战效率提高了4倍!</p>
只是,这一次的主角也不是“指-8C”,而是与其一同飞行的“侦-29C”电子侦察机。</p>
电子侦察机其实是一个笼统称呼,称之为“大型电子战机”,或者是“电子干扰机”要更加贴切一些。</p>
简单的说,这架与预警指挥机采用相同平台的大型支援飞机,除了能够探测与截获方圆几百千米内的电磁信号之外,还能够用搭载的大功率干扰机对附近的电子设备,特别是雷达进行干扰。</p>
此外,大型飞机能在空中巡逻十几个小时,不存在得频繁返航加油的问题。</p>
虽然干扰效果比不上专用电子战飞机,也不具备硬摧毁能力,但是在以争夺制空权为主的战斗中,依然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p>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能通过干扰,削弱敌机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甚至让敌机火控雷达失灵。</p>
雷达无法工作,再是先进的战斗机都只能挨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