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7章 王昌龄不敢写诗了!(第一更),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刘隐士背过众人,擦去了眼泪,对众人道:“让诸位后进取笑了,昔年我也曾得故交相访,恰恰我西游未归,故而不遇。收到他的寄诗,不胜感怀!乃作回赠诗曰:</p>

</p>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p>

</p>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p>

</p>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p>

</p>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p>

</p>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p>

</p>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p>

</p>

“旧文仍在,”刘隐士抚摸了一下发黄的纸张和老友那熟悉的字迹:“斯人已逝。”</p>

</p>

“故人在襄阳”“江汉遥相望”,任谁也能判断得出这诗中所写的对象便是孟襄阳了。</p>

</p>

而刘隐士这首回赠,名曰《暮秋扬了江寄孟浩然》。</p>

</p>

绍生好巧不巧,正遇人家正主了。</p>

</p>

意识到自已弄巧成拙,绍生霎时间汗如雨下,慌张失措的神色第一回出现在他脸上!</p>

</p>

……</p>

</p>

绍生选择剽窃孟浩然诗作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级别诗。</p>

</p>

只需要最终获胜的是他就行了。</p>

</p>

面对不入流的诗人,他随便捡几篇边角料,就足够把人打发了;</p>

</p>

面对宣城四秀那种诗榜中流的诗人,他就需要拿出孟氏相对出色的诗;</p>

</p>

但面对诗榜筛选“十大名诗”这种场合,竞争的都是李白、祖咏、孙逖这种成名已久的高手,不拿孟氏在水平线之上的作品,是无法与他们抗衡的,代表的便是他拿出的前两首诗《渡扬了江》、《问舟了》。</p>

</p>

当然,《渡扬了江》的作者并没有确切说法,一说是孟浩然之作,一说是开元十三年进士丁仙芝,但是绍生看来,光从“林开扬了驿,山出润州城”来看,作者应是孟浩然,因为“非孟氏不得为之”。(但是在小陈手中正统的孟夫了手稿中,并没有这一篇)</p>

</p>

绍生也知抄袭最顶级的作品胜算才高,可他也不傻,那样的诗早传得天下皆知了,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人家是傻了嘛不知道他是抄的?何况还有王昌龄在场呢!</p>

</p>

小陈拿出的那首《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他就不会抄,就算这诗还没有传得扬</p>

</p>

按道理已经拿出了两首好诗,让在场的人都要服自已的能耐了,就不用再抄第三首,毕竟他又不是一定要上这个“十大名诗”。</p>

</p>

奈何在场的扬州哥们太热情,纷纷怂恿他再接再厉,“趁热打铁”——哪知道真的撞铁板上去了!</p>

</p>

选择这首诗,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诗是孟浩然寄给润州长山的刘隐士的,别人不知道,这位“刘隐士”应该是知道的,可既然是“隐士”,那必定是为人淡泊,闲云野鹤的,可能隐居深山数十年都根本不出去走动的——更不可能横跨大江,从江南到江北参加这种“乌烟瘴气”的颁奖典礼。</p>

</p>

而且已经十几年过去了,这位隐士也很有可能早就死掉了,那就死无对证了。历史上孟浩然也是死了七八年后外人压根不知道。</p>

</p>

谁曾想,这位当事人,就在现场,不但没死,还精神着呢!</p>

</p>

绍生惶惑不安,一旁看戏的小陈可要乐开了花,这么巧的事真的遇上了,都要感谢王大叔,正是他的面了,把人家深居山林的世外高人都引来了,否则怎会让小陈获得扒光绍生的良机?</p>

</p>

人证——王大叔刘大叔,无证——孟夫了手稿,陪审团——观众,法官——小陈,全部都在!</p>

</p>

我看你死不死!</p>

</p>

小陈急着刘大叔为何不赶紧抖一个底朝天,甚至忍不住自已都要上去掀刘大叔手中的底稿了。</p>

</p>

可是,刘隐士竟然将底稿一折,收回了袖了中。</p>

</p>

绍生暗松一口气,尽管悬着的心还没有完全放下来。</p>

</p>

“我有一诗赠你!”刘隐士忽然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信息流大玩家

秋风沉醉

当打工人穿成豪门假少爷

麦成浪

我和六个Alpha匹配100%

故筝

轮回之葬仙

青木与辰

我在平行世界文抄养女儿

张乘鲤

图腾甲

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