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6章 第一局:耕者的对决!,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别看陈成交出第一首诗看起来挺快,实际上,他已经几易其稿了!</p>
</p>
一提到种田,陈成的思绪就飘飞起来了!</p>
</p>
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一万年前开始谷物种植,无数个岁月过去,直到陈成的祖父辈,农人们世世代代想吃口饱饭,一直都是奢求!</p>
</p>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p>
</p>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p>
</p>
这只是少数太平盛世时才会出现的景象,大多数时期都应该是李绅《悯农》另一首中所描绘的景象:</p>
</p>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了。</p>
</p>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p>
</p>
哪怕陈成正处于“开元全盛日”的此时,可他也清楚地知道,农人的辛劳那是自已这种“两世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无法体会的。</p>
</p>
莫说古代所谓“盛世”了,直到现代,农业机械化尚不足的时期,全靠人力堆。</p>
</p>
陈成计算时令——也该是“双抢”的时节了。</p>
</p>
经历一次“双抢”,足够一次瘦十斤肉。</p>
</p>
所谓“双抢”,就是夏天时农民抢收抢种的农忙过程。到了六七月份,稻了成熟了,农民戴着草帽,拿着镰刀一排排割稻。割好后,给稻了翻身,让阳光把另一面晒干。然后把稻了捆好,用大板车运回家。晚上,白场上放一只打稻机,一家人齐上阵,夫妻打稻,老人小孩也不能闲着,或递或捆,打下手。稻了打好,多半还没干透除杂质,还要放白场上经几个日头暴晒。到晚上堆成一堆,用薄膜盖好,明天再晒。</p>
</p>
这轮收获之后,又是抢种。稻收好,田里就要放水,然后耕田。最后男人再把田“落平”,洒上化肥,等待拔秧、插秧。</p>
</p>
大夏天,骄阳似火,几亩田的收割、播种要在20多天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那时候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到了这时候都是要请假回家去干农活的。每天都是早早出去,夜黑才归,绝不舍得早回去的。每天都是浑身湿透,汗水洗脸。</p>
</p>
陈成因为年龄太轻,对于这些已经只有依稀的印象了。</p>
</p>
可是往前数一千年,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们都是这么过来的。</p>
</p>
所以他要用最深情的笔触去摹</p>
</p>
此刻,大唐的耕者们日常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p>
</p>
我想应该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筋疲力竭,不敢歇息吧!</p>
</p>
想到这里,陈成提笔写道:</p>
</p>
胼胝事耕作,筋力遑云疲。</p>
</p>
破晓荷锄去,薄暮驱牛归。</p>
</p>
一首五言绝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嘴边流淌出来。</p>
</p>
也不需要什么思考,只是将回忆中的那些内容概括出来罢了。</p>
</p>
如果只是面对诗之力六七八段的少年们,那么这首诗陈成已经可以拿出来比拼了。</p>
</p>
可是面前这位,乃是桂州数一数二的青年才俊,诗榜大诗师——</p>
</p>
单纯用这种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太过苍白无力,不具备诗歌美感,也无法触动人心。</p>
</p>
故而,写这首诗,只算是打个底稿。</p>
</p>
从这上面,发散出更精细入微的观察角度,才能让同一个主题,发挥出更大的表现力。</p>
</p>
就好像《悯农》的另一首,也就是曾经被柳绘小娘了拿去篡改成“谁知盘中瓜”的那个,就是选了农民大中午锄草的细节,汗水盈盈,历历在目,才使得“粒粒皆辛苦”的感慨令人信服。</p>
</p>
先写好的第一首诗,如果不想让“胼胝事耕作,筋力遑云疲”显得太自说自话,就应该给他增加感人的细节。</p>
</p>
可以从侧面表现出这一点。</p>
</p>
陈成联想起“双抢”时父老乡亲的忙碌状,重新写道:</p>
</p>
八月烈日灼,初长稻苗青。</p>
</p>
八月的太阳简直像是烧烤炉一般,但与之对比的是——</p>
</p>
“抢种”的秧苗十分脆弱,柔柔的青绿色。</p>
</p>
两相对比——</p>
</p>
表现了此时从事劳动的巨大考验,而又从初长秧苗的脆弱,暗示了农人必须加倍细心呵护。</p>
</p>
表现力比之第一版增强了不少。</p>
</p>
再改写“破晓荷锄去,薄暮驱牛归”这一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