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会稽丰收,蜀汉之昭烈大帝,江城夜风,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平六年(189年)六月,会稽郡山阴、余暨、上虞、余姚、剡县多处田地水稻大丰收,亩产均达到四石左右,使得当地民众认为是天降祥瑞,纷纷上报。</p>
此时,刘备正皱着眉头听着王智眉飞色舞的汇报,身边还坐着才被接来山阴不久的巴祗,还有会稽学府府主蔡邕。</p>
朝廷使陈温代巴祗为扬州刺史。四月,陈温到任,巴祗与其交接完成后,赵凡领四百余人护送其前往山阴。</p>
巴祗原本不肯,但听说妻儿均已被接往会稽之后也就无法拒绝了,正好张飞、简雍回军,便两军合为一处,一起回来了。</p>
起初,巴祗不愿占大汉便宜,只想与妻儿寻得一处安稳地方,务农为生。后来,经刘备、蔡邕等人轮番上阵劝说,巴祗同意在会稽学府讲学,才住在了刘备安排的“教师宿舍”里。说是宿舍,当然也是一座不大不小带着小院的宅子了。</p>
这次,王智前来汇报第一轮种植新型稻种的结果,刘备自然是把给这里带来稻种的原刺史巴祗请了过来。</p>
听完王智的汇报,巴祗和蔡邕都很是高兴地抚着胡须轻笑,转头却见刘备并没有多高兴,反而是一副不太满意的样子。</p>
于是,巴祗问道:“玄德,为何皱眉不语啊?”</p>
刘备正皱着眉头想着事情,听到巴祗问话,忙道:“回巴师,这稻种产量和成熟时间并未达到备的预期,是以备正在思考缘由!”</p>
巴祗笑道:“这已经很好了,你想想,这稻种亩产已然比本地稻种增产三成,而且成熟时间早了两个多月。收获之后,还可再种一季,比之本地稻种一年一次的收获,可是相当于多了一倍有余啊!这可是能活人无数的功德。”</p>
蔡邕也笑道:“这小子做什么事情都想着一次就做到位,为自己徒增烦恼而已。”</p>
刘备有些不好意思。</p>
确实,如果按照此稻种在交趾的表现,即亩产三石来看,经过大汉民众专业的种植法,再加上足够的肥料,能增产三成,已经是不错了。但根据交趾那边的消息,这稻种在那边成熟时间为四个月左右,到了会稽就变成了接近五个月,这应该就是地域和温度与交趾不同的原因造成的。</p>
不过,根据宋朝历史来看,这稻种的改进空间还是很大的,传入宋朝不足三年,便出现了十余种不同的改进版本,最短的成熟时间变成了不足百日,但产量略微下降;最长的也变成了四个月左右,而且还保持了增产。相信在大汉,有王智这种人才在,稻种的改进版本出现,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p>
想到这里,刘备也是舒展了皱着的眉头,笑道:“蔡公言之有理,确实是我操之过急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