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检籍生波
宇十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三章检籍生波,扬锋汉起杨安玄杨佺期,宇十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官府租给种子、耕牛、农具等物,帮扶流民安家,新垦荒地归农人所有,允许买卖。</p>
政令一出,四郡流民纷纷来投,不少原来托身于士族的农户也纷向官府落籍,杨安玄前往襄阳期间全郡便有七百余人登记入籍。</p>
辛何应道:“杨太守,新令推出,全郡新增丁口一千二百三十八人,下官估计三月之前还会有千余人入籍。至于检籍,各地回报,民情不安,似有乱起,请太守缓行。”</p>
户曹朱琨插言道:“太守下令授露田给流民,各属县纷纷禀报,有人拿了过江前的田籍,要求发还田地。”</p>
永嘉南渡,原来的田籍早已毁于战火,现在有人拿了以前的田籍出来,难分真伪,查无对证。</p>
杨安玄笑道:“看来是有人不想看到愚实施新政。想当年桓大司马实施土断,阻力甚大,但桓司马不为所动,全力推行,方有国富民强,后来的北伐之举。”</p>
听杨太守说及桓大司马,不少人心中打颤,当年桓司马推行土断时可有不少人头落地,杨太守莫不是想仿效桓司马强行检籍。</p>
辛何躬身道:“杨太守三思,不可操之过急,汝南初治,当徐徐图之。”</p>
杨安玄心想,大乱在即,自己哪有时间徐徐图之。大乱也有大乱的好处,朝庭对自己的作为无法顾及,只要能慧及百姓,得罪些士族又如何。等孙恩在三吴之地发动起义,士族的末日也将随之到来。</p>
“阳安白家、吴房徐家、宜春鲍家告愚不遵法纪、滥用刑罚”,杨安玄似笑非笑地道:“愚岂会再度落人口舌。”</p>
辛何暗自叫苦,正月期间这三家寻到他,托他在杨太守面前替为斡旋,听杨安玄的口气对三家的余怒未消。</p>
“府衙向各县派出检籍令史,着各县配合查实逃亡、隐籍、托庇、称疾等情况,根据实况重新审定户籍。”杨安玄道:“每县的检籍令史为两人,正使由府衙派出,副使由当地属县推荐贤能之士,待检籍完成之后,本官要论功行赏。”</p>
杨太守到任后,换了一批人手,空出许多职司来,看来此次检籍是个好机会。</p>
杨安玄剑眉挑起,继续道:“辛主簿讲民情不安,不可不慎。赵司马,你从郡军中选派三百人,每县派出二十名郡军,护卫检籍令史周全。”</p>
赵田恭声应诺。辛何却在心中暗暗祈祷,但愿那些士族能老实配合杨太守检籍,要不然一场血雨腥风就要到来。</p>
…………</p>
城门处的布告栏中贴出了官府的公告,有文吏在高声宣讲内容,半个月后,汝南百姓都知道杨太守派出检籍令史到各县查验户籍,重定田亩了。</p>
重新落籍可授露田五十亩,桑田二十亩的条件让不少佃户动了心思,每丁租米七石的税赋可谓很重,但一丁能种地五十亩,每亩收一石半,也能得七十五石,娶亲则多出二十亩耕地,还有桑田。</p>
若新政得以实施,至少能有个温饱了,若有余力多垦些荒地,不用交税赋,而且可以自主买卖,这是德政。</p>
去年杨安玄为太守,除了朝庭规定的丁男“租米七石,布二丈、绢二丈八尺、丝三两、绵十一两二分”再未征收杂捐,并让各县公告百姓,若有人暗中摊派可以上告。</p>
借着赈灾惩腐之威,各县的官吏都不敢伸手,杨太守在汝南的声誉极佳,十数万赈灾粮多半进了百姓的口中,新修的道路、水渠、桥渠让众人得惠。</p>
不少地方的乡学已经开始授课,孩童稚嫩的吟诵声让经过的人都面露笑容,杨太守给百姓带来了希望。</p>
安成县衙外一早就排起了长队,都是前来重新落籍的百姓,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租种着周家或别的士绅的田地,每年交给周家三成粮,按四十亩得六十石算,就要交给周家十八石粮,看上去比起官府的税赋还重。</p>
但种官田,除了交税赋外还有许多的杂捐杂役,官吏欺压良善,实际的付出远不止那十八石粮,普通百姓不堪其重,才不得不隐籍匿在周家这样的士族名下。</p>
现在杨太守主政,严惩贪官污吏,汝南吏治为之一清,百姓看在眼里,有此惠民新政,自然知道如何选择。</p>
县衙大堂,陈华穿着禇色官袍,头戴帻巾坐在正中,听县中户曹祈青禀报,“……新增男丁三百四十八人,女丁四百九十人,要授露田二万三千七百二十亩,桑田……”</p>
成为安成县令半年,陈华已经逐渐熟悉了政务,到任后将衙中官吏换了近半,主簿、各曹等关键人物都换成了自己人。</p>
初来时县丞范清暗中掣肘,被他借收税之事当面斥责了几次,范清明面上再不敢与他作对。</p>
捋着胡须安坐,陈华脑中想着前几日杨太守给他的密信。</p>
陈华不识字,却深知要做好县令不识字可不行,专门请了个文吏教他识字写字,每日晚间习练半个时辰。</p>
几个月过去,陈华已能初读公文,提笔也能写,范清别想再暗动手脚了。</p>
杨安玄在密信中告诉他,此次检籍要针对周家,陈华知道当初杨太守到周家筹粮遭了冷遇,周家在汝南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p>
官府检籍的消息全郡皆知,百姓欢喜士绅皱眉,阳安白家、吴房徐家、宜春鲍家更是忧心如焚,他们得罪杨太守,杨太守事后并未追究,但这次检籍会不会趁机刁难呢?</p>
二月,府衙派出的检籍令史陆续前往各县,一场变革席卷着汝南大地。</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