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自辩?需要吗?
我是泡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95章 自辩?需要吗?,拒绝米其林评级的三星小店,我是泡泡,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徐巧木愣愣地看了看舞台前方的提词器,额!找到了。</p>
“听说最近您陷入了一场风波……!”</p>
陈阳礼貌微笑点头:“感谢主持人。”</p>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了,最近有个叫崔兴浩的人说是我把兰州牛肉面的技术传授给他,并且还宣称牛肉面本来就是梆子国发明的?”</p>
“我还听说,网上有个梆子国的女人,说是我提供场地给她,并且宣称汤包是梆子国发明这句话是我说的!”</p>
台下的观众们这才想起,对啊,这小子一身是翔还没洗干净呢。</p>
这时陈阳指着自己的鼻子对所有人道:“动机!做这种事总需要个动机吧?”</p>
“我从小在帝都长大,就是去梆子国旅游最火的那些年我都没去过梆子国,更别提认识对方什么人了,我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呢?”</p>
对啊!所有人心中都不由自主泛起一个疑问,陈阳这么做对他到底有什么好处?</p>
“收钱了?听说这小子开的店日进斗金,你说对方要花多少钱才能收买他?”</p>
关键是收买他有什么用?</p>
虽然他在厨师界可能名气很大,但到底不是学术界的大佬,如果不是站在今天这种场合,他讲话影响力很有限啊。</p>
而且人家华国人,也赚着华国人的钱,只要脑子没毛病,干嘛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p>
事情刚刚发生时,大家都很愤怒,没有细想,现在想来,这件事压根就不合理。</p>
陈阳接着道:“既然说到了面条,那我多说两句。”</p>
“2000年,在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喇家史前地震遗址发掘中,出现一幕令人震撼的场景:在标记为F3的房址内,一位母亲的怀里有一具孩子遗骸,显示事发时母亲将孩子快速拉进了自己的怀里,试图保护。在震撼之外,还发现了一只倒扣在地上的红陶碗,翻开后里面竟然还有“面条”。显然,灾难发生时人们正在吃饭。这是迄今发现的咱们华国最早的面条。”</p>
在场所有人都惊了。</p>
原来咱们国家四千年前就有……面条了?</p>
“我说西北的面条为啥这么好吃,难怪了,你看,四千年前咱们青海那地儿就已经会做面条了,能不好吃吗?”</p>
“如果不是陈阳,这个二十多年前的考古发现,估计现在还尘封着呢!”</p>
“呵呵,梆子国真是无知者无畏,竟然还敢剽窃面条,他怎么不说华国都是他们建立的?”</p>
“额,兄弟,他们已经说了……,梆子国的教科书上有个地图,整个东亚都是古梆子的版图……”</p>
“服气!在不要脸和贱这块,梆子国说是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p>
陈阳说出了前些天自己查找到的考古资料。</p>
现在又开始讲面条的史学资料。</p>
唐徐坚《初学记》引晋人范汪《祠制》称:“夏荐下乳饼臛,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到宋朝时,“面条”一词才开始使用。</p>
《太平御览》引弘君举《食檄》:“然后水引,细如委綖。”</p>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记录了当时不少种面条的做法——水引、馎饦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臛汁,待冷溲之。”</p>
宋高承《事物纪原》“汤饼”条有这种说法:“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隋唐时,现代人爱吃的凉面已出现,称为“冷淘”,据说是女皇武则天发明的。</p>
好吧,到了唐代,连冷面都有了,那可不可以说C鲜冷面就是华国发明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