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同富贵,也该共患难
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5章 同富贵,也该共患难,明末:糟糕,我被东林党包围了,行者寒寒,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身死国灭而不悔,崇祯皇帝言辞间的决绝已经溢于言表。</p>
但群臣又岂能善罢甘休。</p>
祖制若能轻易违反,那就不叫祖制了。</p>
大明自立国起,便没有出现过兵权为一人掌握的情况,这不仅是对江山社稷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们每个人身家性命的不负责。</p>
“陛下若执意如此,吾等只能死谏了!”吏部尚书郑三俊面色凝重。</p>
“请陛下收回成命!”</p>
内阁首辅刘宇亮继而拜倒,同时也高呼道。</p>
吏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打头,六部中除却刑部的范复粹、户部的蔡国用外,几乎全部跪地请求崇祯皇帝收回成命。</p>
场面蔚为壮观,即使是张世康也是头一回见到。</p>
自古便有文死谏武死战的道理,意思是文人当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则为了打赢战争而不惜战死。</p>
虽然历朝历代皆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有明一朝出现的频率却最多。</p>
只要皇帝的诏令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朝臣便会来这么一出,具体是不是出于正义,反倒不是最重要的。</p>
披着正义的皮,难道就不是正义了吗?</p>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展现他们心中忠义的时候到了。</p>
一见朝臣如此,崇祯皇帝顿时心中火起。</p>
“诸卿莫要逼朕!”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凝视着刘宇亮等人道。</p>
然而群臣压根不惧,所谓法不责众,如今满朝的文官皆是一条心,这条诏令绝不可以妥协。</p>
沉默了片刻,见群臣仍旧不肯同意,崇祯皇帝陡然一笑,继而表情变得冷厉起来。</p>
“朕刚登基之时,每遇大事,朕皆听尔等之言。</p>
然国事不仅未有好转,反倒每况愈下。</p>
建奴入寇,社稷危难之时,朕问策于尔等,皆顾左右而言他。</p>
今流寇又起,尔等不思如何应对,朕有心任用良才,尔等却又只知阻拦。</p>
尔等眼里,还有朕这个天子吗?”</p>
崇祯皇帝的言辞不可谓不严厉,张世康突然觉得老哥发起火来,还真有点王霸之气。</p>
虽然现在崇祯十一年还没过,不过这老哥的话却一点都不假,史料可都是有记载的。</p>
几年之后,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老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群臣都跟哑巴一样,没有一个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p>
到了城破的前一天,老哥再次召集群臣议事,朝臣竟连一个都没来。</p>
他们早就等着新主人进城了。</p>
但刘宇亮等人这次十分坚持,面对崇祯皇帝少有的盛怒,仍旧请求他收回成命。</p>
崇祯皇帝大怒道:</p>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p>
说罢,崇祯皇帝拂袖离开了皇极殿。</p>
崇祯皇帝的话说的已经很重了,几乎充满了对文官的愤怒和失望。</p>
张世康砸吧一下嘴,老哥最后那句话,本来是出自六年后大明亡国前的感慨。</p>
没想到这才崇祯十一年,老哥心里就已经隐隐有这个心思了。</p>
崇祯皇帝走后,在场的文官仍旧义愤填膺,看向张世康的眼神也十分不善,不少文官甚至对他指指点点。</p>
意思是你小子何德何能,即便天子执拗,你也当出言拒绝才是,大明非要亡于尔等之手。</p>
这些人还不敢当着张世康的面说,一来张世康是个无赖,二来张世康的老爹,英国公张之极也不好惹。</p>
是个老无赖。</p>
三来,大殿内可不止都是文官,可还杵着二三十个勋戚呢!</p>
这群勋戚虽然在朝堂上鲜少参与议事,大多时候都是摆设,但若论官职品级,个个都是一品上。</p>
崇祯皇帝刚宣布这道诏令时,在场的勋戚大多脑子都有点懵,</p>
不过没多久就反应了过来, 勋戚在朝堂上本来话语权就少,张世康若能掌握兵权,对勋戚来说绝对算不上坏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