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笔老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87章:保成西征,明末黑太子,牛笔老道,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divid="er_ip"><b></b>索别斯基的呼吁并未引起周遭国家的注意和警惕,大家几乎都觉得鞑靼人在攻占波立之后,先得先消化一阵子,然后再另有所图。
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一六九七年夏季,也就是距离灭亡波立不到半年,上百万清军就发动了针对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选侯国的强大攻势。
两个公国虽然以联盟的方式存在,但总人口也不到一千万,能够动员起来的可战之兵不超过两百万,这还是乐观估计。
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早已在波立被清军入侵之际,对本国进行了总动员,压榨出了五十万大军。
利奥波德将神圣罗马帝国的重兵聚集在南德意志地区,对于波立那边的情况,一直无动于衷。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勃兰登堡勃兰登堡选侯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普鲁士公国则由波立国王册封。
利奥波德想要在战后将普鲁士公国收入帝国的怀抱,那就对索别斯基的遭遇先表示爱莫能助,然后再伺机还价了。
退一步说,利奥波德自己还要依靠路易十四,神圣罗马帝国主力部队的指挥权其实掌握在蒂雷纳元帅手里。
这位元帅不同于盟军部队北上御敌,利奥波德也就不好一意孤行,毕竟欧洲战神的名号不是吹嘘出来的。
对鞑靼人已经赢得了此次大战役的胜利,在南德地区更是一次诞生了“五战五捷”的傲人战绩。
还有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腓特烈曾经向利奥波德请求将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选侯国合并为普鲁士王国,同时册封其为普鲁士国王。
利奥波德以普鲁士公国属于波立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私下则将腓特烈视为企图挑战自己皇权的一个德意志野心家……
未来,利奥波德即使允许普鲁士与勃兰登堡合并,也只能以公国的形式继续存在,腓特烈别惦记成为国王。
腓特烈是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之子,在父去世之后,腓特烈当然是爵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利奥波德心里,对方的头衔是侯爵也好,公爵也罢,加起来都不足以兑换成一个国王!
所以在勃兰登堡-普鲁士遭到清军的入侵之后,利奥波德并不想真心帮助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腓特烈此前还打算出兵帮助索别斯基,但看到利奥波德的冷淡态度,以及其他选侯国的相同反应之后,也就只能改成暂时观望了。
没想到相同的事情不到一年时间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这次利奥波德依然按兵不动,让腓特烈极为恼火。
好在萨克森公爵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答应出兵十万,汉诺威公爵布朗史维希-吕能堡公爵答应出兵五万。
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也驰援五万,荷兰执事威廉三世同意出兵一万,同时派出舰队帮助勃兰登堡-普鲁士从海陆撤退。
与勃兰登堡比邻而居的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却未能出兵,因为弗里德里希?威廉,正与自己的叔叔——阿道夫?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军事对峙。
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由弗里德里希?威廉完成了再次整合,然而他的叔叔阿道夫?弗里德里希二世拥有公爵头衔。
一个有兵权,一个有头衔。
前者有能力和实力,后者拥有来自帝国皇帝利奥波德的支持。
利奥波德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即将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一分为二,一人占一半,这样就相安无事了。
预想是这样,实际上,等腓特烈的普鲁士遭到清军大举入侵后,这对叔侄则担心对方会对自己趁火打劫,均不出兵驰援腓特烈。
实力最强的巴伐利亚,由于这里一直被当作盟军的大本营,那就更无法派兵去帮助腓特烈击退来犯之敌了。
丹麦、汉诺威、萨克森三方的援军,加上腓特烈自己的部队总计有七十万之多,然而面对鞑靼骑兵集群的机动作战,步兵就完全派不上用场了。
清军完全不进攻防御力强大的棱堡或城市,专向村庄与镇子下手,而且采用焦土战术,人畜财物全部掠走,然后一把火将当地化为灰烬。
这就是等于将利刃直接插到腓特烈的软肋上了,因为没有事先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导致普鲁士与勃兰登堡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都极为惨重。
利奥波德派来的战机数量很少,只有不到三十架,由于故障频繁,导致出勤率很低,也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由于没有了强大的空中掩护,使得勃兰登堡-普鲁士战役回归到了热兵器时代的本来面目的状态。
双方尽可能地发挥己方优势,打击对方的软肋。
清军的战线东起柯尼斯堡,西至汉堡,南抵德累斯顿,将大半个德意志中北部地区都变成了燃烧的战场。
换成其他国家的军队,完全做不到全域突击,但清军的特点就是骑兵野战,尤其是远距离突击能力极强。
这是西欧各国陆军骑兵部队都不具备的优势,几乎全盘继承了当年檬古西征大军长驱直入的特点。
唯一不同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大伤亡,不进攻大城市或要塞堡垒,也不与对方打阵地战,抢一把就跑,跑之前放火。
按照保成皇帝的命令,一百万清军兵分三十三路,每路都在三万人左右,犹如一道箭雨,射向目标。
根据进兵时所遭遇的实际情况,每路清军还能兵分三路到十路之多。
这个战术被保成皇帝称之为“箭雨战术”,又多、又快、又狠。
可让敌国防不胜防,最终被大清王师打得崩溃,甚至走向灭亡……
在与清军交战初期,腓特烈公爵便遭遇了这种困扰。
各地都传来遇袭的消息,使他完全猜不出清军的进攻重点。
这是“箭雨战术”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全面进攻,没有重点!
大清王师可以同时进攻敌国的三十三处地方,对方怎么可能摸清己方的进攻重点?
尤其是在吞并波立之后,使清军拥有了一个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北方地区的极好的桥头堡。
使骑兵部队增加了发动袭击的突然性,突击帝国纵深的距离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方也能使用同样的办法来突击已经被大清吞并的波立地区,然而保成皇帝在近期并不打算用心经营这里。
我烧你的地盘,你也可以烧我的地盘。
互换的话,最先承受不起损失的肯定是对方!
在上百万清军的努力下,从波立向西,焦土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势头无可阻挡。
为什么在夏季发动进攻?
保成皇帝就打算让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秋季庄稼绝收,从而走向灭亡!
第一年夏季出兵,等到第二年春季才收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