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笔老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2章:被动挨打,明末黑太子,牛笔老道,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月十四日,卢布林守军投降。
四月十五日,华沙守军投降。
四月十六日,克拉科夫守军投降。
这三天的坏消息等于给了约瑟夫三次重击,距离他所期望的时间几乎差了一倍。
约瑟夫的计划是用华沙等一线城市来拖住敌军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二线城市拖住四个月,三线城市拖住六个月,这便可以将战争时间延长至一年以上了。
如果三条防线上的守军可以更顽强一些的话,那就能够为帝国争取到两年左右的时间了,足以扭转此前的不利局面了。
然而现在位于第二条防线上的克拉科夫也已经失守了,等于敌军用区区一个半月的时间便击穿了第二条防线。
更要命的是,原本德累斯顿、布拉格、布尔诺、布拉迪斯拉发这些城市在第三条防线上,是可以起到原计划的作用的。
可随着维也纳遭到从匈牙利开来的奥斯曼军队的围攻,与其相距不远的布拉迪斯拉发也已经危在旦夕了。
该城守军报告,他们遭到了来自奥斯曼空军和海军的联合打击,城防情况极其糟糕,如果援军再不抵达,布拉迪斯拉发极有可能失守了。
奥斯曼海军就是从多瑙河逆流而上,驶入帝国腹地的,虽然战舰的吨位不大,不过千吨级而已,可终究是帝国陆军无法抵挡的。
帝国部队也不是没有做出努力,至少维也纳守军还在顽强抵抗奥军的围攻。
为了尽快攻占维也纳,奥斯曼空军每天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空袭该城。
神圣罗马帝国空军则以布尔诺为基地,每天出动上百架次的战斗机来与对方争夺制空权。
如果双方都是“信天翁”战斗机,那这场空战还算是公平合理。
但奥斯曼空军装备了大量的“黑脚信天翁”这种第二代战机,导致空战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戮。
在西历一七三零年,大明帝国开始对海外销售“黑脚信天翁”战斗机之后。
奥斯曼帝国这种铁杆盟友,就成为了最先获得“黑脚信天翁”的国家。ьu
在易卜拉辛的努力下,奥斯曼不但能够享受每年进口一百架的待遇,还引进了一条战机生产线。
虽然前期只能算是用进口的零部件来组装战机,但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前期,大明帝国仅仅向法国、奥斯曼、印加这三个国家出售了“黑脚信天翁”的生产线。
每年的出口成品战机的总数也仅为五百架而已,奥斯曼能拿到一百架的份额也是殊为不易的,因为有印加帝国这个同样是不差钱的土豪国的竞争。
“黑脚信天翁”的出口单价达到了五十万银币,五十架起售,这样的销售准则只能适合卖给愿意一掷千金的国家。
等到一七三三年,战争爆发时,奥斯曼空军在名义上已经获得了四百架“黑脚信天翁”重型战机。
根据双方的签署的协议,前期飞行员在训练时的损失数量,将不会被计入在供货数里。
也就是说,训练时摔掉的战机,奥斯曼照样会买单,但不能从每年一百架里减掉。
这就确保了即使奥斯曼空军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也能获得足额的供应数量。
在一些时候,那些没有完全损毁,还能修好的战机,也被奥斯曼空军的将领给上报了。
对于这点,昊菁皇帝当然知道时怎么回事,但也欣然允许了。
这就意味着奥斯曼空军每年从大明帝国这里进口的“黑脚信天翁”整机数量超过了协议上规定的一百架。
从一七三零年至一七三三年,奥斯曼空军所获得的“黑脚信天翁”成品战机总数就高达近六百架。
对于“黑脚信天翁”出口这件事,路易十四只能认为利奥波德父子是一对大傻子!
非远亲结婚的后代,智力发育果然不正常!
好歹也得等到一七三零年,你们从明帝国皇帝手里获得“黑脚信天翁”的成品和生产技术再翻脸啊?
现在好了,奥斯曼一旦获得这种重型战斗机,那就等于战场制空权向其倾斜了。
好在法国与奥斯曼是同时获得了相关成品与技术,否则连法国空军的实力都会被削弱。
凡是获得了“黑脚信天翁”的国家,都必须签署相关协议。
禁止向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其下属的选帝侯国,出口成品战机与零部件。
如果发现有国家的行为违反了这份协议,那就会失去今后从明帝国购买武器装备与相关技术的购买资格。
还有一点,那就是为了鼓励易卜拉辛往死里收拾利奥波德父子,昊菁皇帝特批向该国出口了五部防空雷达!
单价高达五百万银币,总计两千五百万银币,算是惊天级别的售价了,但这也是对铁杆盟友的优惠价了。
“鹰眼”雷达探测距离约三十公里,探测高度五千米左右,可以实现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探测。
根据苏丹陛下的命令,在伊斯坦布尔、开罗、布达佩斯、巴格达、雅典各部署一部“鹰眼”雷达。
由于这种雷达体积很大,不便于部署前线,己方保护不利的话,也容易遭到对方战机的偷袭。
有了性能明显高出一筹的“黑脚信天翁”之后,奥斯曼空军在前线的部队也不太需要雷达的助阵了。
地面部队则可得到“黑鹰”武装直升机与“秃鹰”通用直升机的帮助,完全能够在野战时迅速重创对手。
到开战时,奥斯曼航空兵部队总计获得了四百架这两个型号的直升机,而且也实现了在本土组装的小目标。
奥斯曼地面部队由此获得了强有力的空中掩护,加上本就占据很大优势的装甲机群与骑兵部队。
以及在明帝国学习和担任观察员的军官和将领陆续返回奥斯曼帝国本土,担任旅营级指挥官,使得奥军整体实力上了一个新苔阶。
奥军在训练上、装备上、指挥上、协同上、后勤保障上,诸多方面效仿明帝国的海陆空三军,如今算是小有所成了。
这也是开战没几天,二十万奥军能够顺利攻入奥地利腹地,兵临维也纳城下的根本原因。
神圣罗马帝国也在不断进步,然而较于向老师直接讨教的奥斯曼帝国,这种进步就程度就显得太小了,相比之下甚至在退步。
除骑兵部队与地方卫戍部队之外,由于完全不缺燃料,使得奥斯曼陆军的野战主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这也是全世界第二支实现机械化的陆军。
随着大明军火库向易卜拉辛敞开,t-6轻型坦克与t-7重型坦克也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了奥斯曼陆军的装备序列里。
苏丹陛下在详细了解了这两款坦克的各方面性能,并亲自试乘试驾之后,便各下了两千辆订单。
如今奥地利与摩拉维亚前线已经聚集了超过一千五百辆新式坦克,形成了两条钢铁洪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