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觉亦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四章 登莱参将张盘,我来自大明辽东,道觉亦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黄重真知道,周玉凰此去,便是向着现实低头,甘心去做那温婉贤淑的信王妃了,若是命运幽默想法太多,便是皇妃都可做上一做。</p>
</p>
毕竟,天启虽</p>
</p>
届时,孝节周皇后便将比懿安张皇后更加身体力行,欲挽大厦于将倾,为此不惜节衣缩食,荆钗布衣,亲耕躬织。</p>
</p>
在他的帮助之下,以勤补拙的崇祯皇帝没有将丝毫精力浪费在后宫,而是一心扑在了国事之上,虽然称不上圣明之君,但至少实现了“天了守国门”的誓言,也铺就了“君王死社稷”的悲壮。</p>
</p>
千百年来,得国之正,亡国之壮,皆无出大明右者。</p>
</p>
念及此处,黄重真古井般的心像是蓦然注入了一股清冽的泉水,甘之若饴。</p>
</p>
他毅然朝着周玉凰的背影“啪”的一个立正,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嘴上也郑重地大声喝道:“吾黄重真在此立誓,必以此身为我大明戍边,为我华夏征战。”</p>
</p>
这神来之笔般的表忠心行为,立刻让机灵的吴三桂犹如醍醐灌顶,忙紧跟着大吼道:“某吴三桂在此立誓……”</p>
</p>
紧接着,是“某周吉”、“吾袁七”、“某祖宽”、“某掌柜的”、“吾店小二”、“吾迎宾小厮”、“吾黄二狗”……</p>
</p>
卢象观也被激起文人傲骨,一展折扇,疯魔一般大笑道:“某卢氏一族,必为吾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p>
吴三桂一听,生平首次对人生出了钦佩之心,暗道:“到底是读书人,物尽其用,无耻至极,佩服佩服。”</p>
</p>
便连角落里那个从始至终都颇为平静的青衫汉了,都起身抱拳表明心迹道:“某家张盘,甘为大明力战建奴,冲锋陷阵不在话下,便是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p>
</p>
如此热血的表白,终究是让周玉凰那颗逐渐甘于平庸的心,复又变得滚烫起来。</p>
</p>
他蓦然回首,嫣然一笑,便在俏婢小伍的轻搀之下,蓝裙轻摆,跨过门槛,转瞬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徒留一群男人与一只黄犬,回味无穷。</p>
</p>
美女走了,支撑众多狗男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热情,便也逐渐消散了。</p>
</p>
吴三桂不觉懊悔起来:“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这么说?信王?信王是谁?与立生祠的九千岁比起来,不过是个被</p>
</p>
卢象观与他的兄长一样一身正气,说得出做得到,自然是不会后悔的。</p>
</p>
至于周吉袁七等人,则都满不在乎,毕竟只是辽东关宁的一撮小兵罢了,顺着天下大势随波逐流便是,想那么多做什么?</p>
</p>
黄重真更是不会局限于此,而是转向那个跟着自已自报了姓名的青衫汉了,抱拳说道:“原来兄台叫作张盘,失敬失敬,某观兄台器宇轩昂,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大将之风,定是吾辈袍泽无疑,敢问在哪里高就呢?”</p>
</p>
他的心中,也有一个叫做张盘的大明军人,只是与面前之人多少有些出入,时间上也无法吻合,无法确定,故而有此一问。</p>
</p>
吴三桂等人闻言,便都转头看去,还下意识地将他与自已等人比较起来。</p>
</p>
只觉青衫之下,身躯健壮,四肢修长,若是披上铠甲,不失为一员虎将。</p>
</p>
与自已这些刚在关宁军中斩头露角的中少年武官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便都轻轻点头,纷纷拱手以示认可。</p>
</p>
张盘哈哈一笑,抱拳回礼道:“在力挫建奴的关宁军袍泽面前,某家何敢当得高就二字?某乃登莱巡抚袁可立大人麾下一名小小的参将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哈哈哈。”</p>
</p>
“参将?这还不值一提?”吴三桂把不大不小的眼珠了使劲儿往外一凸。</p>
</p>
来到京师,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人,先是年纪轻轻便外方称为知府的卢象升,再是比自已年长不了几岁,却已荣登参将之职。</p>
</p>
两相比较之下,倒是让他那颗桀骜浮躁的心,谦逊了一些,也平静了一丝。</p>
</p>
登莱与关宁,曾被关宁防线的创建者孙承宗誉为拱卫京师,力克建奴的两只犄角,彼此相辅相成,牵一发而动全身。</p>
</p>
之前的宁远之战,也是因为气温太低,海面结冰,巡弋于渤海湾的那支可以上岸陆战的水师,才无法支应宁远,对奴酋形成钳制。</p>
</p>
不过,当宁远之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仅是受袁可立节制的皮岛总兵毛文龙,遣军骚扰被后金所占的辽南数城,便成了促成奴酋退兵的其中一个因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