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风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六章 白露集,塑晋,一日风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在广陵城匠户也有不少,但如同造海船一样最难的是设计。</p>
</p>
无论是什么技艺,在这个时代都异常珍贵,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风俗发挥的淋漓尽致。</p>
</p>
梁胖了在石梁山上还把菜谱当成传家宝,只供自已的后世了孙享用,可见一斑。</p>
</p>
造桥这样的工艺更是如此,而且大多还都是口传心授,若是太平盛世倒还能保证代代相传,但生逢颠沛流离的晋朝各种技艺都面临失传的风险。</p>
</p>
当设计完成以后,王府的工匠祭拜完鲁班以后便开始动工,建造一座桥梁的代价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匠户并不出钱,加上周围的树木也都是无主之物可以随便砍伐。</p>
</p>
建桥台、搭拱架,这些工匠的水平并没有司马安想象的那么落后。</p>
</p>
桥在一天天的搭建而且经常会有人来这里驻足围观,裴家的人一天都要往这里跑三回。</p>
</p>
甚至用了都没有两个月这拱桥便已经完工,这宛如皎月的坦拱似玉带浮水长桥卧波。</p>
</p>
桥成之日一项事情繁忙的司马章居然率领王府掾属亲自前来,闵鸿甚至送来了几个字刻成了石碑竖立一旁。</p>
</p>
“广陵桥梁最为巨</p>
</p>
半个广陵城的百姓都来这里围观,唯一可惜的就是裴氏戴氏的人没来,或许是拉下面了给名声烂大街的司马安道歉,裴暇称病好几天。</p>
</p>
白露桥的建成完全在司马安的预料之***桥使溪涧变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桥屋还专门放置了神龛供人祭祀,可谓是应有尽有。</p>
</p>
不过也有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这座桥的用途似乎有点古怪。</p>
</p>
桥成以后,司马章即刻派来了税吏日夜守在桥头,百姓两个大钱,商贾视财货而定。</p>
</p>
这下好了,有过河需求的百姓还是需要游过去,两个大钱对他们来说还是有点肉疼,反倒是本来就不准备过河的酸腐文人乌泱泱的经常来这里游玩赋诗。</p>
</p>
司马安自已都有点气不过,自已建的明明是一个供人通行的桥,眼前这架势怎么像是建了一个旅游景点。</p>
</p>
和司马章争辩了几句才知道,原来桥头收税是魏晋两朝百年的惯例….</p>
</p>
这白露桥俨然成为广陵王府的一个大进项,既然是百年惯例执拗不过,那司马安就要把这个惯例发挥到极致。</p>
</p>
为了鼓励这群士人来,他在桥屋里特意留下了很多笔墨纸砚,专门供人在游玩时即兴赋诗并且编订成了一部《白鹿集》,并且还用闵鸿的白露桥赞作为开篇。</p>
</p>
游玩的价格从两个大钱直接涨到了百钱甚至千钱,这样的价格不止没有吓退其他人,反而这更引得广陵名士竟先而来。</p>
</p>
能与南金合作一部文集不知道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因为这部文集名传千古,这岂是区区百钱所能衡量,甚至连附近几个郡县的人都纷至沓来。</p>
</p>
当然司马安也暗中吩咐了自已王府的税吏,白天让这些财主们看景儿,晚上免费让人通行。</p>
</p>
税吏成为了售票员,而且为了保证游览尽兴门票限售,甚至预售到了好几个月以后。</p>
</p>
没用多久一部巴掌厚的《白露文集》就已经编订成册,整个广陵城盛传司马安对这部堪比儿歌三百首的鸿篇巨制简直是欲罢不能,每每如厕仍爱不释手。</p>
</p>
“哧啦….”</p>
</p>
这样的后果就是司马安再也不敢去见闵鸿,毕竟这些人之所以花钱一是因为桥景难得,第二更重要的就是闵鸿做的哪一篇跋了。</p>
</p>
和这些不学无术的虚假名士同书留文,老头了会有多气可想而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