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四章: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回到南明当王爷,鱼窝,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王远为帅。”

朱琳泽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主帅的人选。

北洋舰队虽刚刚经历了彭嘉山海战,需要休整,但黄斌卿并非劲敌,收拾黄斌卿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任务北洋舰队和王远还是能够胜任的。

再者,舟山朱琳泽想自己接手,也更倾向于任用嫡系人马为帅。

朝会散去之后,朱琳泽面带忧虑之色信步前往内阁。

对闽粤两地的用兵虽然捷报频传,但远不如预想中的顺利。

问题出在左良玉和黄得功这两路兵马上,左良玉糟糕的身体状况导致进军缓慢。黄得功在进入漳州地界后也放缓了进军步伐。

朱琳泽清楚黄得功这是想养寇自重,但养寇自重也要分时候,闽粤两地的动乱还需速战速决。

“这个月来粮食价格进一步飞涨,奸商们还在变本加厉地囤积粮食,连糟糠都屯,每石单价较之一个半月前涨了近二两,一直靠官仓和闽王府的府库调拨粮食救济也非长远之计。”

沈廷扬愁容满面,朝廷接济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解决粮食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单靠朝廷,这个无底洞永远都别想填满。

“苏州等地的粮价也不比南京好到哪里去,今年是大灾之年,小民度日本就不易,各地粮商乘机屯粮,哄抬物价,甚是可恶。”从苏州赶回来听朝的祁逢吉抱怨道。

“苏州也缺粮?”朱琳泽皱眉道,苏州府是大明朝最为富庶的一个府,可比应天府要富足,按道理来说苏州不应该缺粮。

“缺粮的永远是小民,还轮不到乡绅。”祁逢吉说道,“闽王派遣到苏州清丈田亩的吏员,刚刚进入苏州地界就被当地乡绅勾结地方游手恶霸给拦住了去路,苏州知府出面都不管用。”

“今年漕运断了,仅仅依靠往山东运军粮军械,养不活那么多漕工,数百万漕工正嗷嗷待哺。”主官漕运的漕运大臣朱大典也向朱琳泽抱怨,“一个月前,数万漕工在兖州府举事,最后还是李标统和高将军率数千精兵才将这场暴乱给弹压了下去。”

“那些奸商要屯粮就让他们接着屯。”朱琳泽说道,“苏州那边的乡绅是该治一治了,地方上的衙役和乡绅沆瀣一气,靠不住。各州府可仿南京之举,设立巡捕房,主管民间治安,巡捕房的人由南京这边调配。”

调运、采买的粮食有一部分已经到了羊山港和南沙岛,新到的粮食有八十万石,还有大几十万石粮食在路上。

只是郑氏集团未平,从南洋到闽海这片海域的制海权不完全掌握在他手上,路途上难免有损耗。这一路走来,朱琳泽少数被郑芝龙打劫了十几万石粮食。

不过他并不是单纯挨抢,北洋舰队也抢了不少从日本运往福建的粮食,总计有二十六万石之多,算起来还是他赚了。海上的事情无非就是你抢我,我抢你。海军抢东西并不寒蝉,西洋诸国的海军谁还没干过海盗的勾当。

八十万石粮食,加上南京官仓库存的粮食、闽王府的存粮食,他手上至少也有一百三四十万石存粮可用。

数量如此之巨的粮食投放到市场中,能压住粮价,等到后续的粮食运达,弘光元年丰收之际,南京乃至江南各地的粮食能回到正常水平。

“清丈田亩是国策,关乎大明朝存亡,无论如何都要搞下去。”对清丈田亩的问题,朱琳泽的态度一向是很强硬,这件事要不做好,大明朝就逃不过王朝气运不过三百年的魔咒,“尤其是苏州,本朝第一财赋重地,其他州府都盯着呢,苏州必须开个好头。”

“臣的行辕就在苏州,臣亲自督办此事。”祁逢吉说道。

朱琳泽点点头“有祁总督督办此事孤就放心了,不仅仅是苏州,松江、常州等第一批施行清丈田亩国策的州府也不得马虎。”

“朝廷可否增添人手?臣担心下面的乡绅再闹事。”祁逢吉请求道。

从将马士英留在南京开始,朱琳泽陆续裁撤了各地督抚的督标营,将军权牢牢抓在手上。祁逢吉身边也无可用之兵,就算朱琳泽给他调用当地卫所兵的权力,这些卫所兵也不顶用,还是从南京直接调人靠谱。

南京不是没有兵,只是南京的两标兵都是新兵,只操练了一个多月,还没完全形成战斗力。但不打硬仗,弹压民变还是绰绰有余的。

“孤让阎应元带三营到这些州府拉练,以防不测,必要之时你可先斩后奏。”朱琳泽对祁逢吉说道。

“有这三营兵,何愁国策难以施行。”祁逢吉大喜道。

朱琳泽最头疼的当属运河的漕工问题,漕工问题是明朝两百余年的一大顽疾。当然明朝得以延续到现在,主要依靠两条线。

一条是横贯东西沿长城分布的九边重镇军事防线,一条就是纵贯南北的经济动脉大运河。

大明朝这两条生命线的交汇点是京师城,宋以后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完全赶超了北方,成为财赋重地。京师城粮食不能自给,九边重镇的巨量军粮也需南粮北调,填补缺口。

明朝立国以来,这条运河养活了沿岸的数百万人口,同时也养活了寄生在这条运河上利益集团,正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沈廷扬当初重开海漕困难重重,其中的最大阻力就来自这些以运河为生的利益集团。

朱琳泽释放朱大典,让朱大典出任漕运大臣,督泸州、凤阳、淮扬、兖州等地的漕运也有让朱大典稳住漕运集团的意思。

漕运对朱琳泽而言是一个大包袱,海漕的效率要比河漕高,无航道阻塞之扰,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也低,大宗商品的输送,朱琳泽更愿意从海上运输。

朱琳泽输送到山东的军事战略物资,一部分走的是传统的运河漕路,另一部分则是沿海路北上,直接到登莱卸货。

让朱琳泽倍感头疼的是,当世交通不发达,运河在沟通南北中还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包袱朱琳泽又不能彻底丢掉。

“朱大典,依你所言数百万漕工,到底是多少人,一百万也是数万百,九百万也是数百万。”走到武英殿,韩赞周让一个内官搬来一个绣墩,亲自接过放好,用袖子抚了抚绣墩,请朱琳泽坐下。

“漕工居无定所,难以统计,具体多少臣不知。”朱大典摇了摇头说道。

“你也不是第一次督漕运之事,这点事情都弄不明白,实在说不过去。”朱琳泽不悦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万人迷他怀了偏执人鱼的崽

坑底吃瓜

烛息尚余温

剪渊

星武耀

玄雨

天庭签到,终于等来大闹天宫

岳不懂

末日起源之英雄崛起

莫雨随风

放开那只宝可梦

骑车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