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龙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八章,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夏侯龙城,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弓竟有两百余?”李孟羲诧异。
关羽摇头,“虽有弓两百余张,战弓仅有不到五十张,余者皆为猎弓。”
也就是说,除了刘关张各自配的弓,和斥候骑兵们带的弓,近千义军,只能组建三二十人的弓手队。
太寒酸了。
李孟羲不由的咂舌。
一细想,黄巾程远志和邓茂部万余黄巾,也就几百张弓,几百张弩,黄巾更寒酸。
弓弩部队一时半会建不起来,刀枪好造,有铁就能找铁匠打,弓弩的技术含量更高,就算有了匠人,原材料没得找。
“对了,还有,可把会骑术的人,一并找出来。”李孟羲皱眉,“我军缺马,骑士找到之后,单编一营,尽可能不让他们上阵厮杀,以免过早损耗。”
李孟羲这个观点,刘备和关羽不敢苟同。
“这……”刘备欲言又止,“军中士卒,当一视同仁,有人阵前厮杀,有人阵后窝藏,如此岂不军心不一?”
刘备如此说,关羽也拂须称是。
他两人都认为,会骑术的人虽难得,但不该过于优待。
李孟羲不由摇头。
性价比啊,没有马蹬和马鞍,从零培养一个其实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了。
李孟羲认为,自己就算把马蹬马鞍鼓捣出来,虽然能缩短骑兵成型的时间,但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依然会是巨大的,会骑术的人依然宝贵。
让金贵的骑兵兵源去拿把破刀上一线厮杀,太奢侈。
李孟羲有想建立一支成规模的骑兵的打算,因此不愿让刘备关羽浪费他的预备兵源。
虽然义军是刘关张三人的,李孟羲认为义军也有自己的一份。
他想的是如此理所当然,逻辑融洽。
得说服这俩人,不能让他们把未来的骑兵拿去送了人头。
“不行!”李孟羲态度坚决,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我军需要一支能一锤定音的骑兵部队,如今缺马,但马好缴获,更难得的是骑术娴熟的兵员。”
“把骑兵当步卒用,如明珠暗投,不智也。”
刘备关羽欲要再辩,看李孟羲态度异常坚决,只好听他的。
其实刘备关羽和李孟羲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因为两方心里认为骑兵的价值不同,而造成的。
李孟羲心里认为的骑兵,那是得空找个铁匠把双马鞍和高桥马鞍做出来之后,能夹枪冲锋的战场推土机。
刘备关羽受限于眼光,不知道什么叫高桥马鞍和双马蹬,因此他们认为的骑兵,只是战力比步兵高,但也没有高太多的和步兵等同地位的一个兵种而已。
骑兵凶悍,汉朝的步兵一样凶悍。
李凌曾经率五千步兵,凭地势之力,射杀了匈奴数万人。
因此在刘备关羽心中,骑兵虽重要,但没重要的李孟羲的认为那种程度。
在保存十几几十骑兵,和稳定军心两个选择之间,刘备关羽不约而同的选了后者。
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刘备和关羽的选择很正确。
有着超越时代眼光的李孟羲,他过分看重骑兵,也正确。
本会争执不下的话题,因为李孟羲之前的种种神异之处,刘备和关羽选择无条件相信李孟羲。
对于一个知晓天下大势的人,在三五十个骑兵兵员的问题上再相信他一次,又怎样了?
在刘备义军骑兵只有三十人不到,富裕马匹一匹也没有的时候,组建大规模骑兵的计划便已早早的提上了日程。
先知先觉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来自于未来,知晓汉末三国大部分历史事件进程的李孟羲,他宛若一个人形的聚宝盆。
他一丁点超前的布置,就能不知不觉间产生巨大的收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