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44章:亚洲栽培稻的命名,我在北大学考古,莫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之前,苏亦只说他们从省博过来,并没有详细介绍自已的身份,所以,这个时候,他只能够再次说,“钱老师,我叫苏亦,是省博文物工作队的实习生,现在跟杨式挺老师学习,这段时间想要写一篇关于石峡栽培稻的论文,杨主任曾经说过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就让我过来拜访您。”</p>

</p>

钱咏文说,“你们考古的事情,我不太懂。”</p>

</p>

沈明说,“但您是水稻专家啊。”</p>

</p>

钱咏文哈哈哈,“这话就过了,水稻专家谈不上,就是跟水稻打交道多年了,多少有些心得吧。”</p>

</p>

说完,就望向苏亦,“就</p>

</p>

苏亦说,“就是想过来跟您聊一聊,只要是水稻的就可以,毕竟,我对水稻不太熟悉。”</p>

</p>

钱咏文又忍不住笑了,“小伙了,逗我呢,刚才看到你插秧可是一把好手,快的很,所里的姑娘都比不上你快,一个人就顶我们研究所的三个年轻人了,结果,你告诉我,你对水稻不太熟悉,然后,你一个不熟悉水稻的年轻人,还打算研究石峡稻遗迹,这是不是太谦虚了。”</p>

</p>

苏亦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插秧,习惯了,又是学考古的,所以因为这种情结,才想做一下稻作起源的研究。”</p>

</p>

听到他这话,钱咏文就大致明白他的来意了。</p>

</p>

“你要做稻作起源的研究,那么丁颖教授的专著论文就必须要读了。”钱咏文说。</p>

</p>

苏亦说,“读了丁颖教授的《中国水稻栽培学》以及一些相关的论文也都读过,但,对于水稻栽培学来说,我就是外行,很多东西知道名字却不知道实物,而且,一些专业的东西以及数据也需要请教您这样的专家。”</p>

</p>

听到苏亦这么说,话题就继续在栽培稻上继续着。</p>

</p>

说着,钱咏文,就突然聊到了稻作命名。</p>

</p>

“现在,咱们亚洲栽培稻,国际上都在流行曰本型跟印度型,却往往忽略了咱们中国的籼、粳稻,对此,你怎么看啊?”</p>

</p>

元芳,你怎么看啊?</p>

</p>

不用想,考题已经来了。</p>

</p>

估计就是想要考究一下,苏亦是不是真的看过丁颖教授的专著。</p>

</p>

对于亚洲栽培稻的命名,苏亦是有自已的想法的。</p>

</p>

“这种命名,就非常的不科学,籼、梗名称是中国古代早已确定的称谓。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是学考古的,对此,再清楚不过,大量考古证明,距今10000-12000年,中国就存在将普通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过程,中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籼、粳两个亚洲分化的发生地。”</p>

</p>

他这话一出来,钱咏文就有些诧异,“稻作起源?一万二?啥时候,考古界有这个说法了?”</p>

</p>

汗,这就有点尴尬了。</p>

</p>

毕竟,现在考古发掘出来最早的稻遗迹,也就是73年开始的河姆渡遗址,距离现在也就不过是七千多年。</p>

</p>

苏亦</p>

</p>

这就说明籼和梗的命名,在中国早确定。</p>

</p>

钱咏文一听,就知道他做过功课了。</p>

</p>

然后继续引导苏亦的深入。</p>

</p>

粮研所的其他年轻研究人员,也在一边旁听。</p>

</p>

都是一起吃井水冰镇西瓜的战友。</p>

</p>

这种闲聊,也随意很多。</p>

</p>

就有人问。</p>

</p>

“那,苏亦同学对于曰本型,跟印度型的说法,又是怎么看?”</p>

</p>

怎么看?</p>

</p>

当然是不认同了。</p>

</p>

苏亦深入,“据我所致,曰本学者加藤茂苞等于1928年,用主要来自中国的品种,根据杂交结实率和血清反应的实验结果,将籼稻名为印度型,将粳稻命名为曰本型,自此,世界上出现了拉丁文命名的indica和japonica,而中国原有的籼、粳命名却不为世人所认知。这种命名的方面,本来就不科学,也体现出来曰本学者的傲慢,也没有办法,这个方面曰本人确实是走在咱们的前面,谁走在前面,谁就争得国际话语权。”</p>

</p>

听到这话,其他的年轻研究人员也是义愤填膺。</p>

</p>

“凭啥咱们要听他们的?”沈明第一个站起来反对。</p>

</p>

他对水稻方面一无所知,外行看热闹,越是外行,他说起话来就越是理直气壮。</p>

</p>

不会像粮研所的年轻研究人员会有所顾忌。</p>

</p>

“谁让人家走在了前面了呢!”有一个年轻人幽幽说道。</p>

</p>

苏亦笑,“其实这个方面,丁颖教授就走在了前面。1957年,丁颖教授认为,把籼、粳稻定名为印度型和RB型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发展的事实不符,而且所谓的RB型实际是公元前一、二世纪来自中国的粳稻。根据中国水稻起源和栽培发展史,丁颖教授将中国的稻种分为籼亚种(0. Ting)和粳亚种(0. Keng Ting),并建立了在亚种下早晚季稻、水陆稻和糯与非糯稻分化的中国栽培稻5级分类系统。从此,丁颖教授的这种命名系统在国内书刊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p>

</p>

钱咏文才点题,“在国外,这种命名,是存在争议的。”</p>

</p>

苏</p>

</p>

“我比较赞同丁颖教授的命名方式。”</p>

</p>

最后,苏亦说道。</p>

</p>

沈明恍然。</p>

</p>

其他年轻人,也一脸自豪。</p>

</p>

不管曰本有谁。</p>

</p>

咱们中国有丁颖教授,足以。</p>

</p>

嗯,还有袁老他们这些一直为中国水稻事业奋斗终身的前辈们。</p>

</p>

苏亦心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真的只想躺赢啊

里斯本夜车

我有无数法术位

莫叹息

重生归来,嫡女也作妖

月季花开

猎仙迷域

星月望

月狼天使

断地风

我的帝国战争游戏

浮梦三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