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鸟羽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六十六章:轻刀快马,剑断化蝶,益鸟羽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古讲究的是快马轻刀,如执轻刀一言,制不得法,铁不鍊钢,轻则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边,焉能杀人。如要坚硬,则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轻重得宜也,铁要久鍊去渣屎,磨时无麻子小点,如镜一样光彩,则遇潮汗,亦不至上锈,乃铁多炼少,是久炼成钢也,刀鞘内要宽,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紧勿鬆,紧鬆亦要得宜,以便出入……”
陆爷爷对刀解析得如此透彻的一番话,令陈松有所明悟,他问道“意思就是冷幽这把刀的尺寸重量还不能让他掌控吗?”
“与其说是掌控,不如说是还不能与之匹配。”
陆爷爷回想起以往武者找他量身定做武器的情形,有些感慨道“据我所了解,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使用此刀,是以劈、刺、撩、斩、削、挡,用法极富变化,其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杀伤力极强,而他这把刀,所用为陨铁,重量偏重,刀身已远超4斤,尺寸也和他身高也略微不符,使用起来无疑会受限,不能随心所欲。”
幽冷点头道“是的,此刀重量为6斤。”
他对陆爷爷有些佩服,这单凭武器的尺寸和使用者的身高就能判断出缺陷,说明这位陆爷爷并不简单,最起码也是一流的锻造师。
陈松问道“那怎么解决这种情况?”
陆爷爷说的这种情况一直是困扰武者的一大问题。
武者的兵器来源,一个是量身定做,只需要熟悉兵器即可百分百发挥出威力,另外一个就是从他人手中获取,但这类往往尺寸不一,并不能契合己身,尤其是一些上乘兵器,一旦能和使用者匹配,无疑威力巨大,如若不能与自身匹配,就成为比普通兵器还差的鸡肋,这也是很多顶尖兵器被雪藏的真正原因。
所以能拥有一把和自身百分百匹配,又性能顶尖的兵器,无疑是每一个武者的梦想,以至很多武者将前人的神兵熔掉,重新锻造成适合自己的。
陆爷爷笑道“兵器是为了适应使用者,他现在这种情况属于人去适应兵器。”
陈松皱着眉问道“陆爷爷的意思是,冷幽只能从招式入手?”
在不改变兵器的形态下,改动招式无疑是一种选择。
可招式都是千锤百炼后所留下最适合人体力量发挥的轨迹,这一改动,威力同样会受限,甚至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加上体内运气也得发生改变,久而久之,人体经脉也会发生偏移,轻则修炼者身体畸形,重则走火入魔,不然也不会那么多人苦苦寻找正统的招式和功法了。
“不是。”
陆爷爷摇了摇头,看着冷幽道“他岁数还不大,骨骼还未定形,只要长高一点,就和武器相匹配了。”
“额……”
陈松有些诧异。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解决尺寸匹配最好的方式,可这身高能是轻易控制的吗?
“我爷爷也的确是这样说的!”
冷幽看着手上散发着寒芒的刀,道“这把刀,我从小就开始使用。”
何止是使用,他从小就与此刀相伴,抱之入眠,刀不离身。
“你不怕招式影响身体经脉吗?”
陈松惊讶地看着冷幽。
孩童时候就使用者一米五的刀,真的不怕经脉错位?
很难想象冷幽的爷爷对自己孙子都训练得那么狠,经脉用力稍微不当就容易偏离错位,一旦定型,完全就是无力回天,人就相当于废了了。
“不会。”
冷幽将刀回鞘,道“我一直只练一半招式,这一半都是以基础招式,以运刀和运步为主,更多的是当枪用,只有匹配时候我才能练后面的招式。”
陈松有些佩服冷幽,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简单的招式的确不会对经脉有影响,而且刀为百兵之胆,其用法大开大合非常沉猛,可这练习的难度无疑增加百倍。
苗刀的基本刀法一是突刺,二是劈砍,三是格挡,即直线性(有利于突刺),刀脊厚,刀身修长(利于劈砍),圆背(有利于格砸对手刀剑等轻器械),这样又符合刚柔原则。
这一刀一势一进一退,都非常之吃功夫,需要从大功夫、大辛劳入手,在千万次的练习中求得成功。只有在毫无偏差的久练之下,功夫到了,“刀味”便慢慢渗透出来,长刀特有的“杀气”也会放射出来。
伴随着“脚法”日见提高,这流畅感油然而生,练之者自能领略到“流畅”所带来的愉悦,游刃自如,气神淋漓,欲罢不能的时候,刀法才算大成。
陆爷爷沉吟了下,对冷幽道“苗刀的刀法并不多,你练的是苗刀一二路还是辛酉刀法?”
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而宋代之后的苗刀刀法源于倭国。
能流传至今的苗刀的刀法可以说非常稀少,常见的也就能久远到汉代的苗刀一路刀法和民国时期郭长生集前人苗刀之精华,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的疾纹连环步,创编的二路苗刀刀法。
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新都程宗献(字冲斗)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便依势,取象,撰其名,法其势,著成了《单刀法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武术史料。
清初,武艺家吴殳,对此刀又作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以左右撩刀为基础,吸收了“渔阳老人”剑法中“砍削粘杆”的要法:编写了双手刀《十八势》和《单刀图说》。
清末河北连镇杨氏(其名不详)于东北得此刀法,后杨氏传桑园镇谢晋汾(字海秋),谢又传当时闻名南北的著名武术家刘玉春(河北独流人),郭长生(字恩普)得刘玉春通臂、劈挂、苗刀的真传。
苗刀原只有一路,郭长生集前人苗刀之精华,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的疾纹连环步,创编了二路苗刀,此外还创编了苗刀进枪等器械对练套路,因此,把苗刀的技艺水平和实战威力,大大提高了一步。
至于辛酉刀法则是明代戚继光将军,在一次与倭寇的对战中,取得《阴流剑术》的目录,在研究之后,写成了《辛酉刀法》,改铸苗刀,传之于其部下,用于冲锋陷阵,非一般兵器可比,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这也是在宋朝时华夏本土双手刀刀术失传以后,再次有的新著作。
“都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