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拉夫大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北京站,重生之大建筑师,比拉夫大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直到1959年,这座火车站都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然后被林楼眼前这座火车站所取代,现在是北京铁路工人俱乐部,日后会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
而林楼眼前这座火车站是1959年为了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所修建的,站房大楼由着名建筑师杨廷宝、陈登鏊主持,国家建工部第一建筑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合作承担设计;伍豪同志亲自审定方案,而车站中央正上方的北京站三个大字则是教员的亲笔题字。
在设计中,杨廷宝和陈登鳌结合城市规划、流线组织和功能分区等要求,采用了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左右分设两个内庭院的对称布局形式,并按照客流量大、流动频繁的特点,采取主体交叉的流线组织形式,使各方旅客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
而将传统的琉璃瓦顶钟、塔楼、两边琉璃女儿墙、中间琉璃马头墙与中央大厅上的拱形屋顶相连接,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又鲜明显示了现代风格。
这种拱形的屋顶叫作双曲扁壳结构,是“薄壳结构”的一种,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建筑师们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着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既美观大方,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来的设计中,东西两侧的尽头没有塔楼,伍豪同志看了之后说道,这样长的建筑,东西两侧似乎要有两个高起来的塔楼好一些;杨廷宝、陈登鳌等人研究后接受了伍豪的建议,如此才有了现在北京站的造型。
屋顶的双曲扁壳结构,正面的拱形垂直窗,相邻的双重檐四坡攒尖钟楼,北京火车站实在是有太多经典元素值得观察了,林楼将行李箱交给林桥看守,自己拿着照相机四处拍摄起来,有些照片无法记录清楚的地方,他就马上拿出纸笔来速写。
林楼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采风之中,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这种做法在1980年是多么地惹眼,很快他就被火车站派出所的同志给留意到了。
“你说他是干嘛?会不会是特务啊?”普通人可不知道建筑采风这回事儿,看到林楼这幅样子,他们马上就想到了电影里的特务。
“要是特务,这也太大胆了吧?就这么光明正大的直接拍?真当我们没长眼睛?”
“先带回来问问吧!”于是三名公安朝着林楼包抄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