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满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93、093(捉虫),长不高后我爆红了,梦满枝,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影迷们这么期待魏澜的作品,是因为每一次她的电影都会带来一些全新的不一样的东西,除了教科书之外,业界也有不少人称她为电影行业的创新者。
从预告片来看,新电影拥有着全新的复杂奇特的世界观。
过去的电影环境中,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创想,要么是机械为王,要么是展开了星际探索,而魏澜的新电影,在《新世间》这个充满希望的电影名字下,社会却是朝着一种负面的方向发展。
让人觉得意料之外的同时,又有一种合乎情理的感觉,因为社会的发展既有好的方向,也会有不好的方向,这部电影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展现出了另一种可能的发展路线。
虽然一点也不符合人们理想化预期的未来,不过那种机械感的颓废,却有它独到的迷人之处,比起太过完美的乌托邦,反乌托邦更能给人们真实感。
不同于魏澜过去的电影,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一经发布,立刻就引发了全网的讨论热潮。
前期星战的宣传铺垫,主创的名气等等都不是主因,而是头一次出现这种方向的未来社会设定,一下子引发了大众的思考。
#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直接在预告片发布后五小时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新世间》中的社会构想可能会引发争议和讨论度,这一点魏澜有所预料,因为赛博朋克的思潮设定在这个世界中还没有出现过,但是一经出现直接沸腾到这一步,则是她本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直接让电影达到了未播先火的程度。
各种访谈邀约再一次飞到了王秘书那里,正在宣传期内,魏澜选择了接受微博官方的电话访谈。
“魏导这一次的新电影,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引发了全网的讨论,关于这种未来的想象,是您认为的未来世界吗?”
采访视频中直接是魏澜的微博头像,熊猫崽崽发出了清冷的女声:“只能说是一种发展方向,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了我们某种心理预期的。”
“哦?”记者疑惑地问道:“我们觉得,我们预期的未来不是都很美好吗?或者说,如果有危急的话,那在我的印象里,基本是来自于过快发展的科技、外星的威胁等等。”
“不错,这是一种心理预期,但是总的而言,是偏向正面的心理预期,那就是科技成果是社会共享的,地球环境没有遭到大肆破坏。”魏澜说道:“而《新世间》里,社会问题没有因为科技发展而得到解决,结构没有变得更好,甚至更糟糕,这听起来虽然很糟糕,但是实际上它是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
“符合的?”记者不解。
“是的,这也是一种心理效应,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部分人们总是更倾向于相信坏的□□。”魏澜解释道:“就像最夺人眼球的,总是那些绯闻八卦,看到一些无法解释的新闻,大家脑中也会不自觉的冒出各种阴谋论。”
“对对对……”从事新闻业的记者忍不住赞同:“为什么呢?”
魏澜答道:“因为我们人类是智人的后代,从远古时代开始,大家群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会选择相信譬如着火了、有野兽袭击这样的坏消息,然后迅速做出反应,而听到坏消息还不为所动的人,已经死了,危机感已经铭刻在了我们的本能里,通过基因流传了下来,所以我们总爱相信负面的消息。”
这个时候有不少粉丝在看这个访谈,弹幕一直没有停过。
‘科普达人魏导’
‘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为什么我总感觉魏导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哈哈哈哈’
“呃……原来如此。”记者倒是没想到魏澜会从生物遗传角度上来解释这一点,被忽悠得愣了一会,然后才努力的找回了之前想要询问的主题:“那关于这个新电影设定,是您对未来的寓言吗?随着意识接驳技术的发展,您预告片中用一个人的意识取代另一个人意识的场景,您认为有可能实现吗?”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魏澜明白了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这个世界掀起讨论热潮了。
在魏澜所在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这样朝前的意识链接技术,导演机这种东西,在魏澜的世界完全属于yy的科幻产物,因为是幻想,所以人们有着很多的畅想空间,赛博朋克的设定还是有一票爱好者,加上魏澜在梦中见过类似发展道路的世界,所以一开始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
而在这个世界,意识链接技术却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没有发展到幻想级别的程度,但是全息影视设备确实是这项技术的民用产物。
所以这个世界的人们,对于意识接驳技术的反应和兴趣,比魏澜曾经的世界大多了。
知道事情有些大条,魏澜还是挺有求生欲的解释了一下:“这只是一种可能,电影的意义在于表达主题,它因为畅想而变得有趣,可能会加入一些戏剧化的变数,而不是说我真的就认为未来社会会演变成那样……”
‘我就说嘛,魏导不会这么悲观负面’
‘真是这样想我觉得也无所谓啊,我们确实应该好好保护环境了’
‘哪里是说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该不该继续大力发展意识科技的问题,前段时间已经有专家指出,意识接驳技术再深入下去,可能会侵犯到居民隐私权了,谁希望自己的思想都被机器读取啊?’
意识接驳技术的争议,这也是最近随着《新世间》预告片放出之后重新被大众提起来的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