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三章 讨债的负面心理,千金聚散,途半,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甸侨这个典型的侨乡,别看它现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可是在以前,这里却曾经是一个地瘠人贫的贫困县。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前,这个县城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被远远地甩在全国的平均水平后面。
当地要资源没资源,要资金没资金,教育、人才、技术,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地方的教育水平,更是在全国是数了名的拖后腿,文盲、半文盲的人,比比皆是。
当时,这里唯一可输出的资源要数山上随处可见的石头了。
石头,成了当地农村盖房砌墙用的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这里的石材,也会被一些解放前就已经逃亡旅居海外的华侨,悄悄地购买出口。
采石,在当时,几乎成了农村男丁们人人都会的体力活和技术活。
那时候,这个县城的百姓,脚上穿草鞋,身上打补丁,满手老茧,腿上青筋盘曲暴起,那是司空见惯的社情民情。
那时,走在荒芜的山涧,经常会听到采石后生们野外体力劳作时哼出的那些采石民谣。
那声音,听起来让人心酸,让人不禁感慨生活的不堪。
那个时候,在这个地方,一年下来,见不到一粒大米的农村家庭数不胜数。
生活拮据的家庭,一日三餐负担不起,就只能一日两餐。
很多农村家庭,全家人的伙食都需要节食定量。
穷则思变。
所以,那个时候,很多家里穷的叮当响的家庭,大凡海外能找到关系的,都会想方设法往外跑。
家里找不到、攀不上海外关系的,那些烦透了现实生活的后生、男丁,干脆铤而走险,四处借债,然后通过蛇头,偷渡出国。
很多人偷渡去了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
这些人出去以后,大浪淘沙,绝大部分的人在那样的异国他乡,依然始终徘徊在社会的底层。
但无论如何,也总算比起背井离乡那个时候的家乡生活水平好上很多。
当然,也有少数人,凭着手艺,凭着胆大,在那边混出了样子,后来就成了光宗耀祖的海外华侨首领,归国投资的商业大腕。
这些不在这里言表。
再说,这个地方穷怕的一代人,骨子里流淌着一股特别的血液,见到赚钱的机会,就会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往上冲。
所以,这个地方,渐渐富起来以后,仅仅三、四十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经济现象。
从早期的赌博,到赌场中衍生出来的赌徒借贷,当地称这种赌场内的应急借贷叫做“跳火坑”。
“跳火坑”对于借债人和放款人来说,同样都潜在着巨大的风险。
借债的都是赌场中的赌徒,当然,赌得越大,往往输的越多,在场内“跳火坑”就无疑是越陷越深。
而那些场内“跳火坑”放贷的,放贷规模越做越大以后,经常也会利益熏心,把控不住风险。
那些越陷越深的赌徒们,输红眼以后,哪里还有什么偿债能力?
所以,累积几年以后,逃债、跑路现象就频频发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