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 34 章
晏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4、第 34 章,公主驻颜有术[清穿],晏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样天寒地冻的, 四阿哥和太后接连摔了跤,惠妃却提议在这时将八公主给接过来,可谓是不安好意。若是抱着八公主的人一个不小心, 在半路上摔着了,可怎么办?这对于小公主来说, 实在是太危险了些。便是没有摔着八公主,让她冻着了, 也是不好的。</p>
佟皇贵妃心知, 康熙是不会同意惠妃的提议的。倘若太后眼下的情况十分危急, 或许少不得要冒险将琼华抱来寿康宫中, 可既然太后并无大恙,那么,自然用不着让琼华来冒险。</p>
至于将琼华抱给太后养?太皇太后那么喜爱琼华,都没说要把琼华抱去她的宫中养, 太后向来事事不肯越过太皇太后, 又怎么会同意?</p>
虽说佟皇贵妃理解惠妃想要扳回一局的心情, 但她太急切了一些!且她这分明是自己不好过,便想拖着其他人一起下水!</p>
这些事儿,佟皇贵妃虽然心里有数,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她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否则就容易落下个舍不得幼女、眼睁睁看着太后受苦的名声,这样一来,她先前为太后做肉垫的苦,可就白受了。</p>
康熙听了惠妃的话,想了想,道:“公主还小, 不易离开额娘身边,且太后年事已高,让太后抚养这么小一个孩子也着实费劲儿,便是要将阿哥或是哥哥交由太后来抚养,也得等到阿哥及格格大一些,懂事些的时候。惠妃虽是在为太后考虑,到底有失妥当。”</p>
在驳斥了惠妃的话后,康熙又迅速补了一刀:“罢了,你原就是一个普通妃嫔,眼界有限也怪不得你,这些事儿,原也不需要你来操心。你只需牢牢记住自己作为普通妃嫔的本分就是了,莫要仗着生了大阿哥,就意图凌驾于其他妃嫔甚至皇贵妃之上。”</p>
惠妃被康熙这话刺得难受极了,面子里子都没了。她缓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臣妾遵旨。”</p>
这时候,太后派来的张嬷嬷也开口了:“皇上说的很是。太皇太后对小公主甚为喜爱,平日里都是抽着时间去看望小公主,太后娘娘虽也十分喜欢小公主,但不敢僭越。且依着小公主的身份,交给太后娘娘来抚养,到底也不妥当。惠妃娘娘日后莫要再提这般让人为难的要求了。”</p>
不仅康熙嫌弃惠妃,佟皇贵妃憎恶惠妃,连太后和她身边儿的心腹,也嫌惠妃多事。</p>
若八格格是个普通的格格,待她年纪稍微大些,把她抱到寿康宫来交由太后主子抚养,倒不是不可以。问题她是一般的格格么?</p>
太后在这宫中能够安安稳稳地待这么多年,先帝一度想废了她立董鄂氏为后,到底也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除了有太皇太后支持外,便是因为她这不争不抢、安分守己的性子。惠妃如今闹这么一出,知道的,说是惠妃自个儿自作主张,不知道的,怕还以为太后对前朝之事有什么企图呢。</p>
因着八公主有利国运的命格,便是要交给除佟皇贵妃之外的人来养,也只能是交给太皇太后来养。太后是不敢也不会说自己要养八公主的,哪怕她心里头对于这个孙女再怎么喜爱。</p>
佟皇贵妃眼见着惠妃经了康熙的训斥,连太后身边儿的嬷嬷也不买她的账,嘴角微微弯起一抹弧度,很快,她又恢复将这丝情绪掩下。来而不往非礼也,惠妃既然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她这个“好姐姐”,她总要给惠妃送点儿什么,才算是没有辜负惠妃的一片“情谊”。</p>
佟皇贵妃略一思索,看向康熙:“惠妃妹妹虽说考虑事情不周全,到底是为了太后娘娘着想,孝心可嘉。臣妾有一个想法,不如让惠妃妹妹在抄写宫规的同时,多为太后娘娘抄几部佛经,祈祷太后娘娘凤体尽快恢复康健,也算是全了惠妃妹妹对太后娘娘的一片孝心。”</p>
康熙闻言,点了点头:“皇贵妃这主意不错,既可让惠妃对太后尽孝,也可磨砺磨砺惠妃的性子,以免她日后行事再这般想当然。”</p>
“再有,太后娘娘生病了,虽有臣妾们在一旁侍奉着,但终是不及孙辈的关心。臣妾想着,惠妃娘娘在钟粹宫中抄写时,不如让大阿哥下课后代替惠妃到太后娘娘的寿康宫中侍疾——倒也不图大阿哥做些什么,琐碎之事都有臣妾们以及底下的下人呢,大阿哥只需陪太后说说话儿,解个闷也就罢了。一来,此举可解太后娘娘思念孙子之心,让太后娘娘在养病之时多一些欢乐,二来,也好让外头人知道咱们皇家子孙的纯孝之心。”</p>
本朝推崇孝道,康熙不仅对太皇太后和自己的生母孝顺,对于嫡母也是十分孝顺。佟皇贵妃知道,对于自己的这个提议,康熙多半会同意。果然,佟皇贵妃在康熙的眼中看到了意动之色。</p>
“太后生病,底下的孙辈们正该去好生侍奉,就依皇贵妃所言,让大阿哥在下课之后去太后宫中陪太后说话。”康熙想了想,道:“不独大阿哥,太子,三格格、五格格也一并去吧。皇祖母生病了,稍稍年长些的公主阿哥们都该去。至于还有底下的阿哥们,年纪还小,可不必去寿康宫中侍奉,但需每日为太后祈福。”</p>
百善孝为先,对于孝道,康熙是十分看重的,他不仅自己待长辈孝顺,还要带着底下的阿哥格格们一道孝顺。他认为,只有从小培养子女对长辈的孝顺之心,日后,他的子女长大了,才会孝敬他。</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