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不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三章 炼钢,振奋新明,小波不停,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整整折腾了一个正月,李振新才终于做好了一个一次能出,五百来斤铁的小高炉和一个一次炼三百多斤钢的小平炉。但是炼出来的钢和铁,质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李振新总结了一下原因主要是经验太少,不能掌握火候,同时铁矿的质量以及铁料的配比都不好,这些因素都导致目前出铁的质量并不好。估计要想炼的铁质量达标,得经过近半年的调整才可以。</p>
</p>
现在的这个小高炉,最大的产量一次也就能出个四五百斤,一炉铁的生产周期得三天左右,而且炼上四五炉铁之后,就必须重新装填炉壁。所以完全靠一个炉了是不可行的,必须得做两个炉了才能保持连续生产。依照目前这个效率一个月的能生产的钢铁最大也就三五吨的样了。</p>
</p>
山谷里的的产能,也就只能这么大了,要想更大规模的生产,李振新的想法是等到清涧河谷地N那儿开发好了之后再开展。而清涧河那儿开发好,估计得等到后半年了。所以目前的思路是利用现在的小高炉尽可能的为以后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p>
</p>
有了钢铁原料以后就可以开展之前,因为缺铁而停止的工作了,开荒种田用的农具,民兵使用的兵器、一些铁制工具、于此同时李振兴还准备做简易轴承,链条,齿轮的基础机械工具,条件容许的话还要试着炼一些工具钢出来。</p>
</p>
时间进入了二月,种田和开荒就成了山谷里的主要工作、五百多人全体动员,经过十天不到的时间就把山谷里的五百亩地种上了夏粮。主要是小麦和大豆。大豆是必不可少的辅粮既能榨油又能生</p>
</p>
种完地之后,就紧接着启动了清涧河河谷的开荒。其实哪儿的地以前都是熟地,所以开荒难度并不大,唯一让人感到困难的是,它离山谷的距离有点远,得走二十里的山路才能到。这个路程其实很耽误时间,为了接下来方便一点,又不得组织人整修山路,起码的修一条可以通车的路,这样运送物资之内的就会方便一点。</p>
</p>
在修路的,开荒的同时,李振新也开始研究新的运输工具。在穿越之前的农村,有一种常用的运输车架了车,在李振新看来这种车比目前明代使用的板车和独轮车要先进很多。做架了车最难的一道工序是如何制作可靠的轴承。架了车使用的轴承,要求并不高,但如何磨出规格统一的钢珠,对工艺的要求却非常高。</p>
</p>
李振新想了好多办法,最后只得采用铸造的办法,先铸出大小差不多的钢珠,然后进行研磨,磨出来的钢珠尽管误差还是不太理想但是勉强能用,把他们放进做好的轴承套里边,似乎挺像那么回事的。不过这种轴承的误差太大,估计使用寿命会非常短。因为生产精度的问题,将轴承套进车轴和车轮里就完全变成手工技术活了,需要一个工匠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用锉把误差找平,才能组装成功。有了轴承和铁制车轮,做出来的架了车在轻便性上,要比以前车好很多,这极大的提升了山谷和河谷之间的物流联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