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宜州旧事(7)
叶疏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6: 宜州旧事(7),谢二你今天遭刺杀了嘛,叶疏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萨满讲本部族祖先的英雄故事,大人也跟着男女老少在一起人头攒攒地谛听,感叹,落泪,为肃慎人悠久的不平凡的历史而激动、振奋,为肃慎的未来下定决心去奋斗。
各部落酋长屋里屋外的跳起神舞,表现本部落人慷慨激昂的心情。他们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一边大声喊叫。他们把舞蹈叫“莽式”、“麻克新”、“索里多”,把唱歌叫“朱春”,把歌里的段落叫“撇列”、“铺”,把男女对唱叫“倒喇”。
人们在台下跳起了玛虎,他们时尔像虎一样怒吼,时尔像马一样长嘶。台下萨满也跳起了神舞,有的萨满手摇“轰隆”,它是木杆顶端拴猪哈拉巴八个,互相撞击,哗啦哗啦地响。还有两个萨满一问一答,问者大神,答者二神。
祭祀大会之后,大人巡视王城,臣子们举着各种“蛮伊”即神像,“索伦”、“固山”即神杆和旗帜,敲着“通肯”即鼓,“锄库”长鸣,场面宏大壮观,平民从家里跑出来,跟在队后跳起了“莽式”,一时君民同乐。一些很远的外种族人,风闻此事,跋涉数千里,进入这座神秘王城,跟在“莽式”队伍后边一起载歌载舞,感受欢乐。
以后,他们深入各处探访,对谜一样的肃慎族长相、服装、食物、噶珊等一一观察,连连称奇。肃慎人中等身材,粗壮、结实、方圆脸,细眼睛,高骨,耳贴鬓。
男人胡须轻淡,耳垂贝壳木环,或用六至八厘米长的骨簪把头发束髻,或者辫发,他们说话声音宏亮,既使声音很低,也传得很远。
女人身材比男人稍矮,不蓄刘海,头发分向两侧,或绾成疙瘩鬆立在头顶,或绾成两燕尾垂于头后,上面簪着“伊尔哈”,即花朵。
其美丽者,说话走路如歌舞状,人皆宠爱。未嫁者椎髻垂肩,或者合梳双辫,嫁则横束头顶,或扁圆覆脑后男人头戴帽子,有草编苇帽若锅倒扣状,有各种兽皮暖帽,顶尖有缨、羽、兽尾,不秃。
犯头帽,用整个狗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皮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蹂制而成,与孢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抱头帽”。人穿“伊春西吉尖”,即皮袍。
选皮、加工、缝制,全靠经验丰富的女人来进行。她们把袍面叫“吐库”,袍里叫“多课”,袖子叫“乌勒西”,开禊叫“色勒分”,花边叫“陶罕”,把针叫“绥芬”,把线叫“索别”。
男人头戴帽子,有草编苇帽若锅倒扣状,有各种兽皮暖帽,顶尖有缨、羽、兽尾,不秃。头帽,用整个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皮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制而成,与孢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f头帽”。
人穿“伊春西吉尖”,即皮袍。选皮、加工、缝制,全靠经验丰富的女人来进行。她们把袍面叫“吐库”,袍里叫“多课”,袖子叫“乌勒西”,开禊叫“色勒分”,花边叫“陶罕”,把针叫“绥芬”,把线叫“索别”。
冬天取兽,皮不掉毛,光亮、结实最好是“尔察”即貂皮,貂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紫黑而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白更次。黑龙江貂毛深皮大,忽尔汗貂皮耐久其次是狐貉、濑、狸、灌、猪。制作过程剥皮、刮油、洗皮、上、防腐、蹂制。
薰皮子必须用谷草做燃料,因为“谷火”火硬火匀,薰出的皮子红润色正。出内脏,土法熟皮子把兽腹“萨木什即锥子钉在地即剖开。掏毛朝下摊平皮子,用四个“速频”用一碗浓盐水泼皮上然后。用鞋鞋底使劲蹭,蹭匀,皮子易软。干了,一抖搂,皮子就可以用了。
鱼皮熟制法剥皮、刮肉,撑开挂晾,晒干后,卷紧放在木砧上,用木槌反复地锤打,直到鱼皮柔软为止。也有人用木刀熟制。熟后鱼皮白色微黄,薄且坚,软如绵,暖如牛皮,不透水,不挂霜。用黄鱼、青鱼的鱼皮熬胶粘制衣物。
赶条鱼、怀头、细鳞、哲罗、大马哈、鲤鱼做“阿库里”,即鱼皮衣,做革几蟒鞋、手闷子。怀头又可做套裤、口袋、裤腿、鞋帮。胖头、狗鱼做鱼皮线。鱼皮服边缘缝上兽皮以保结实不坏,再用植物皮、叶、花泡浸,染成蓝、紫、黑、猪色。
“沃龙”即麻。它独杆,一人多高,杆面有五六个棱,坚硬,撅断边缘呈丝状。叶子两端尖,中间宽,边缘细齿,一簇簇生长,中央包裹种子,种子可以榨油。
线麻又名花麻秋天割麻,捆好,扔进死水沟子里沤,沤脱杆得一个多月。只有沤好,麻的纤维才能从杆儿上剥离出来起麻的时候,水面已经冻上一层冰茬,冰冷刺骨,水里浮着一层长绿毛的臭水,恶臭扑鼻。人从又脏又凉的死水里捞麻捆,死沉死沉的。
打开,晾干,打捆,农闲时剥,扒成丝缕,变成“佛塔密”,即又细又长,剥麻是冬天男女老少一项大活,不用眼睛看,两手摸着就能干。人们夜里摸着黑,边剥麻,边听讲故事,也是一种乐趣。
用纺车纺麻,纺车大轮带小轮旋转纺线,织成上下经纬线而成“活龙伯昨”,即麻布。有时,为防备干活不慎木刺扎伤手指,感染,他们把艾蒿绒卷成条,放盘上点燃,外围一个桦皮筒,手指伸入筒内,以不痛为度。
陶纺轮,已出土的最大重九十八克,小的仅八克。人视其贵,家珍藏之。祭祀时,最后一项,常供奉其于神位边,享受人们跪拜,焚香,歌舞赞颂。如遗失,受部落责之,必复制以息讼。
打麻绳半尺长兽腿骨,两头粗,“都林谷那尔轰”意思中间细,杆中央穿一根细骨头,带勾,叫“拔锤”把麻线系在勾上,人手提细骨勾和麻绳,一转骨棒,它便旋转起来,麻纰不停地入手成绳,边成绳边絮麻,边往“拔锤”上缠绕,拧出来的一股叫麻经。再用此法,把两股合拧到一起便成细麻绳了。
拧出麻经后,再把几股麻经合拧到一起才成了绳索。其工具分两样,一个是把一块长木方掏成几个孔儿,孔里穿上带钩的摇把子,把需要拧绳的麻经系在摇把子的钩上;另一头做一个木架,木架上也有一个带钩的摇把子,把那头牵出来的几股麻经集中到一起拴在这一个钩上。
在几股麻经中间有个用硬木做的“狗头”这个“狗头”周身有光滑的槽儿,麻经控制在槽里,一头有尖儿两头的人用劲摇摇把子,麻经通过“狗头”的推进就拧成了绳索农家常用的绳索分梢子绳、中绳、煞绳不等。用线麻拧出来的绳子,拉力强,有韧性、耐腐蚀、抗岚花,一般的绳子都能使用几年。
人们用染黑的麻线在衣袍的领子、袖口、襟边绣出花朵纹、三叶纹、叶纹、柳叶纹、条纹、波浪纹、菱格纹、云朵纹、鸡爪纹、羽纹、各种草叶纹、草根纹、浮萍纹、苇莲纹、鱼鳞纹、鱼网纹等,使衣袍美观,又有记号,便于辨认、寻找。
东海边部落多在衣袍上绣螺旋纹表现出对海洋波涛和蛇皮花纹的崇拜。黑龙江和忽尔汗、长白山的部落多在衣袍上绣柳叶艺叶鸡冠花、益母草。为什么呢?杏花者多为女人她们秋冬坐卧炕上,有了闲空,煎以上药草治疗涌经、闭经而愈,以此纪念。“沙林古勒哈”,即皮靴,厚者二三层兽皮、鱼皮,外层硬厚皮子,内层软皮子。靴里常有靴掖,藏有“哈力玛”即刀子。有的靴子腰上缠绑许多道“刀惹”,即皮条子,其意不仅使靴子更紧凑、结实、合脚,还有储备绳索的目的。
靴鞋,用牛皮缝的鞋,也有熊皮、野猪皮。一块皮,缝上八个耳子,前加一块皮脸,后堵另粘一块皮子当根,提鞋抓手,牛皮绳穿耳,靳鞍草絮里,非常柔和,上面套勒啦腰子,走一天雪路还“哈勒晖”,意思热。
靴粒草长在沟膛里,它单根无叶,又细又长,长得密密麻麻,厚厚实实,一片片的。秋天,“萨音”了,即黄了,割下来,人用木头靳鞋棒子在木板上砸它,砸软了,就可以用了。
人们不挖井,就近山泉河流取水而饮。冬日食油腻饮冷水无不服者,外地人素病弱,饮此地水则精神充足。食苏子油,称其“马龙尼蒙”,斗得油九斤,其外还食猪油及其它动物脂油。
人种粮,种“衣拉”即糜子,“北霍米”即稗子,“沙因推类”即大豆,“哲库”即谷子,“麦色”即小麦,还有大麦、粟、林、黍、稷、高梁、荞麦。人熬米而烂,吃粥。淅之以水,水饭。沥汤而干之,吃干饭。稗,形似稻,耐旱涝,不择土地,产量低。
做酱的黄豆必是当年的新豆子须精选在春节前洗净草绳挂屋。包好,用捣泥,叫做成“酱块子“搁酱搁好才香。四月末取下里房梁上刷洗掰成放小块,在太阳下晒,后加盐和水,放入缸中,缸放窗下向阳处,上蒙透气白布,酱成。
精者离丢春人蠢齐火春无昼夜一女子去不够两男子食勺”即粘团子,把大黄米或小黄米泡水里,泡半月,酸了,捞出来控干。淘十几遍,酸味没有了装布袋吊起来,淌水,三五天干了。上磨拉成面子,攥成团子,冻上,再g点馅,一蒸,成粘团子了。
菜有白菜、萝卜、侨瓜西葫芦、豆角、茄子、黄瓜、蘇、昔、菠、葱、蒜等。从春天开始采野菜,用热水一余,洒盐或蘸酱吃叫生拌菜。有小根蒜、婆婆丁、曲麻菜、车轴a菜、菜、三叶菜、四叶菜、刺老芽子,秋天采蘑菇、木耳、榛子、松子、核桃、梨、枣、山里红、葡萄。
建房,先将四周墙基挖陷四五尺许,复逐渐添土,锤之以石,即竖柱架梁,柱下础石很少。屋皆东南向,破木为墙,覆以莎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刀斩,绳缚,压木,蔽风雨。各部落多依山近水,上山打猎,下水捕鱼,生活便利。
王城周围部落密布。遗址有莺歌岭、松乙河、发电厂珍珠门、上屯、苇子沟、张家亮子、三陵、牛场、上官、土城子、上马河、光明、大牡丹、蛤蟆河、东升、福兴、觉罗村等二百多处。密的地方几乎三五里一处。
噶珊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至今古石器随处可见。噶珊外原野盛长榛丛草卉,其中桃花水色红味甘,轻脆,过手即化,五六月间,遍地皆是。人择多处设帐篷、搭窝棚,人栖其中,采集其食,明日又移它处,食尽乃撤居而归。
“阿伊莫纳葛里”,即好房子,石基、土坯墙,用三七错缝法砌筑,外竖“哈斯罕”,即藩篱。有的噶珊外挖排水沟,不让积水进屯。屯子内外长满蘑菇,其鲜莫过鸡腿蘑,熬汤甚美,而雷窝子更是成圈状生长,香味扑鼻,遇之,采之不尽,满载而归。
权房,用板夹泥,干了,撤板,内外抹草拌而成的“羊角泥”,结实,厚有一尺以上,暖和。房上二榨,篷顶抹泥。树林中倒木极多,常阻人行。如无,伐大木,先伐其皮而令其朽,倒后,拖来建房。草泥墙院的房子人呼“响窑”。
压着长木杆的“额尔郭其吐额勒本保”,即圆草房。人居其中,烟火袅袅,蚊蛇白岭不敢近。女人平日头顶罐盛米菜而行,虽然数里,不用手扶,且不倾斜。人遇外伤,将松树皮烧炭存性,研末外敷,或煎服萱草即愈。
一些人家屋内西墙有木长尺许,上刻圆如头颅,画有眉目,略似人形。或竖一草人,嵌石为五官,手掌系彩带,如住客语不洁,即患眼病数日则瞎。
有的“拖克索”即村庄,对穴居统一设计,各家均五乘五米面积,屋内四角有立柱,柱下有“德林倭合”,即带楞石头,墙壁挂木瓢,上画目、鼻、耳,状如人面,以牲血涂所画之口,口边油脂愈多,以为祖宗享食者多。人有病,香火熏灼即愈。
有的部落住在帐篷里,内铺隔凉的皮、“勒富”皮周围树林茂密。松树巨者结松塔,未尽辄满囊,人日食一升,三四日后,唇焦舌燥,不敢食。人遇小腿溃疡,采苦麻菜,洗净切碎,熬汤捞出菜,剩汤熬膏外敷。
人如搭建窝棚,或出门行猎,或江河将合,将开,众人大祭,射熊狗以贡奉,食后,其首送入林中树权,人再不言其事。遇小儿惊吓抽风,毒蛇蛟伤,用北重楼外敷。
过了兴安岭往北,一些地方人们冬天用雪块砌起雪屋临时居住。屋里“托阿”即烧火,雪墙也不融化。到了春夏之交,积雪融化,人即离去。如遇道路翻浆,则横铺树木而行,遇沼泽水甸子,数百里俱泥淖,深不可测,依草墩而行,略一侧身,人马俱陷。
土炕高一尺五寸,宽六尺每面炕长二丈五六尺炕外高内低人稍长便须斜卧,而绝无增广不知何故。炕上铺案,或用油包草和苇草编的烷席木枕它们是皮质光滑的枪木桦木,再用石刀或火烙出图案以显得美观。被于炕梢柜上,覆以兽皮。晓起叠被于炕梢柜上,覆以兽皮。
人在炕上炕糜子,以促其干燥易春,所以在糜子上坐卧、睡觉。头临炕边,脚抵窗,缘由天寒窗际冰霜雪厚盈寸。近窗衾厚。各家屋篷都被火盆烟、灶口烟和吴子香烟熏得“萨哈连格根”,即黑亮,似乎这更有家味。
家家有火盆。它是用牛、猪、马毛掺泥和成“羊角泥”,包裹在“岗色”即木盆周围,干了以后,把木盆拿出来,把新泥盆放入火中烤硬就可以用了。火盆放炕上,里面放炭火,烤屋里暖和,又保留火种。
香碟多种样式。烧吴子香多为保存火种,熏蚊子,而祭祀时必燃。子香枝叶晒干,压成沫,手抢其洒入香碟中,故又叫抢香。为防止香碟被烫坏,底铺一层细灰。烧时,整个香碟一齐冒烟。
一时间,屋里白烟飘逸,朦胧迷幻,神秘、馨香,人仿佛进入与神对话,共享时光的境界里。人跳神,手持神鼓敲之,其声镗镗然,口诵神语,腰铃晃响,更有抬鼓数面随之应和,必向西,西炕神桌上罗列供品,上以线横牵,悬五色皮条,祖宗附其上,不尽意,跳门外。日跳三次,三日乃止。
西墙托架上摆放着祖宗板子,上供祖宗匣子和祖宗袋,内盛装祖先生前喜爱的刀、火石等东西。有的还供奉一男一女两个小偶,他俩身包熊皮,象征祖宗神。还有的在西墙祭立一排小草人,为历代祖宗神像。
有的人家世泰绳索它由控绳的绳车子拧成。绳车子用二米来长的粮宪做成一个滚筒,滚筒中间有一个轴,把轴固定在架上,滚筒的另一端,安装上对称的四根翅,把麼盐挂在未翅上,用劲几一摇,滚筒便旋转起来,麻纸就拧成了劲儿,边拧边絮麻,边往滚筒上缠。粗绳出来了。
傍晚,各家点“阿彦”,在石碗中倒苏子油,拾绳浸内,一端探外,烛照全屋。如屋挨屋,于间壁掏洞,烛置其中,两屋皆亮。也有人家木架上插麻梗,梗粘苏子油渣,燃其为烛。
苦房多用油包草、树皮。有的部落用海冬青羽毛,它耐久,不长草,雨雪落上,“阿速台”,意思淌下快。屋中居者常取甸中结满尺许草苗的土块为枕,小者如拳,玩之可爱。屋角置木桶,水泡黄豆,生豆芽子食之。
有的部落盖房时在房顶放“依兰”桦树皮意思三块桦树皮,纪念最早用桦树皮的祖先这位苦房者腰间悬挂小“呼什刀,叫篝叫“叉不哈火链叫“牙他库’小皮袋叫“阿即格法拖手帕叫“封枯”,他把自己的房子叫“额勒本保”,意思草房。
他们把各种神偶挂在房门口、帐篷门口,相信它们能卜灾避难,祛病除邪,保护全家有的人家房檐下悬挂编成辫子的山蒜,以备冬天食用。其根如鸡蛋,叶阔寸许,出林中,甘而辛,食之辣口。悬挂红辣椒一串串,远望如火燃。
穴居西侧有低矮的耳房,碾房、仓库,内搁粮食、种子、猎物、工具。穴居南侧有石砌的牛圈、马圈、猪圈、狗圈。置南侧便于接受阳光照射,主人从窗口看望牲畜动静,不被兽扰。四面立木若城,而以栅为门,或编桦枝横木为门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