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华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七章:发行铜票(下),日月永在,煌煌华夏,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格里安奇向杜广升勾勒的未来那是几十年后才能看到的场景,没人有把握来肯定或否定格里安奇的话是真是假。<r/>
<r/>
但眼下,格里安奇的第一个预测已经成真了。<r/>
<r/>
南京城的西北区域是相对贫困的‘贫民区’,这里生活着超过三成的南京百姓,但却只能创造整个南京不足百一的财富。<r/>
<r/>
而这些贫困的百姓家庭,在对待银行的态度上正如格里安奇所说的那般,老百姓选择将自己家中的存银拿到银行兑成铜票,而后储蓄起来。<r/>
<r/>
“一年息百三、最高五年期息百五。”<r/>
<r/>
储蓄所得这个牌子让百姓们趋之若鹜,他们做了一个计算,如果存入一千文钱,那么五年后就可以领取一千二百五十文!<r/>
<r/>
可以买好多大白馒头了。<r/>
<r/>
老百姓们的关注点跟商人们恰恰相反,对于银行所提供的另一项借贷业务,他们连了解的兴趣的没寡然。<r/>
<r/>
他们本就没有什么抵押物,无非几亩薄田一处偏陋的宅子罢了。<r/>
<r/>
就算抵挡个百八十两银子又如何,拿来能做什么呢?<r/>
<r/>
万一时间到了期换不起,那赖以生存的田产和房子被收走,一大家子就不得不去县衙申报,移民填辽东了。<r/>
<r/>
至于新兴的保险总会,倒也对这些百姓们准备了一份保险。<r/>
<r/>
农业险。<r/>
<r/>
这个名字一目了然,就是保田产的保险,保天灾的。<r/>
<r/>
如果遇到干旱、蝗灾、洪涝等天灾,导致田地绝产,则保险总会偿付今年所产农作物的等额金钱。<r/>
<r/>
这份保险还是很让老百姓心动的,但那按比例缴纳的保险金又让这些百姓望而却步。<r/>
<r/>
“万一今年没遭灾,那这钱给退吗?”<r/>
<r/>
“不退。”<r/>
<r/>
“那这保险不办了。”<r/>
<r/>
这就是百姓的思维。<r/>
<r/>
这些年天下风调雨顺的,哪里来的那么多天灾横祸,这保险不办也罢,省的白白打了水漂。<r/>
<r/>
当然,有抵触自然也有愿意办理的。<r/>
<r/>
“买个心安吧。”<r/>
<r/>
比例金不过百五,也就是说二十年内遭一次灾就不算亏,虽然按照民族特性文化来说,大家都讳疾忌医,越怕什么越不愿意说什么,这种“只要二十年内遭一次灾,就没买亏”的话那是万万不能当大家伙的面说出来的。<r/>
<r/>
还不被别人给骂死。<r/>
<r/>
办保险的人数寥寥,但是存钱的却排成了长队,许多老百姓把家里的碎银子、银饰品之类的物件淘换成铜票,而后便第一时间办理了开户手续。<r/>
<r/>
多的有存五十两、三十两,少的也能存个十两八两。<r/>
<r/>
可见在这一块业务上,老百姓的还是持着支持的态度,热情也都相对较高。<r/>
<r/>
至于钱存入银行会不会消失,这南京城里的百姓还是心里踏实的,天子脚下嘛。<r/>
<r/>
老朱家两代皇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是没得说,无论是太祖还是眼下的建文皇帝,那都是实打实拿老百姓当自家亲人,至今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便是当年,朱允炆为了百姓们,一怒之下把两个发国难财的亲叔叔给砍掉脑袋的壮举。<r/>
<r/>
跟着这么一个皇帝,还怕被骗?<r/>
<r/>
谁敢骗老百姓,皇帝老子就一定把谁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r/>
<r/>
这不是朝廷本身的公信力,这是朱允炆这个皇帝这么些年坐下来自身的公信力。<r/>
<r/>
而能让老百姓唯一担心的,可能就是所谓的铜票本身了。<r/>
<r/>
毕竟当年洪武末期大明宝钞的迅速贬值可是坑苦了这些百姓,他们一如既往的信任朝廷和这个国家,用真金白银和粮食换了一摞摞的宝钞,结果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些宝钞贬值到不足原先的三成。<r/>
<r/>
老百姓不容易,几年省吃俭用,吃糠喝稀就存那么十两八两的银子,一夜之间全没了。<r/>
<r/>
这种绝望感远远要超过死亡本身。<r/>
<r/>
好在这一次的铜票比起大明宝钞看起来要更加精美,而且钞票上的太祖画像也让百姓们有了再信一次的勇气。<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