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章 和气生财(求推荐票求收藏),拼搏年代,白色十三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吕冬说道:“卤肉烧饼。”
他在事先备好的小桶里洗过手,打开锅盖,舀出一块肉,熟练剁碎,又拿出烧饼平刀切开,放肉进去。
“尝尝。”吕冬直接递给老赵。
看到烧饼,老赵脸上的风霜刻痕似乎更深了,接过烧饼,小心咬了一口,肉香弥漫。
比起干巴巴的烧饼,好吃太多了。
老赵勉强笑了笑:“手艺挺好。”
吕冬大致明白了一些,却没有多说,这本就是他在大学城开学前就计划好的,总不能因为有个人摆摊卖烧饼,就不卖了。
况且,他卖的比老赵的烧饼贵多了,本身就是两种商品。
他又做了俩,先冲地摊那边喊:“卫国!”
乔卫国兴高采烈接过去,大口吃起来。
另一个给赵娟娟:“尝尝。”
赵娟娟笑着接过来:“谢谢。”
她回到豆腐脑三轮车后面,咬了一口,笑得更灿烂了。
另一边老赵马起脸来,压低声音斥责:“笑!整天就知道笑!除了笑,还会干啥!”
赵娟娟低下头,吃的更带劲了。
中午十二点多,陆陆续续有学生出来,这些天吕冬的摊位也算有点名气,大学城很多人都知道十字路口有摆摊卖东西的。
有之前买过吕冬日用品的学生,凑过来问道:“老板,改行了?”
吕冬指了指乔卫国那边的摊位:“东西照卖,加了点特色小吃。”
这人抬头看看条幅:“卤肉烧饼?”
那股卤肉香味从砂锅里飘出来,勾的最近光吃大锅菜的肚子馋虫直叫。
“怎么卖?”这人问道。
吕冬快速说道:“只要卤蛋一块,只要肉一块五,加蛋加肉两块。”
这人呲牙:“这么贵!”
吕冬直指招牌:“百年厨艺,从我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
价格其实不贵,与这年代腊汁肉夹馍一样。
跟日用必需品不同,学生在吃上有太多选择,食堂里还有小灶,价格不能定太高。
这人掏出两块:“来个肉的!”
吕冬指了指前面的铁盒子:“钱放里面,自个找。”
钱盒子就在吕冬面前,这人打开放进两块,拿了张五毛出来。
吕冬曾经常年做过这营生,又在家里练过,制作速度极快。
这人接过来,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那被大锅菜折腾了好几天的味蕾,在呼唤,在雀跃。
“挺好吃。”他笑了。
吕冬很客气:“好吃下次再来。”
这人的话大概被旁边另一个学生听到了,他带着有点怪异的口音,也要了一个。
但咬了一口,眉头就皱起来。
“怎么样?”同伴口音类似。
这学生递给他:“尝尝。”
同伴接过来,换个地方咬一口:“一般,不怎么样。这地方,做的东西味道都怪……”
吕冬听到了,也没在意,地域口味差别很正常。
一中午下来,其实没卖多少,不到三十个。
吕冬之前算过成本,不算他的人工费,单纯夹肉成本7毛左右,加鸡蛋利润更高,一中午挣了没二十五块钱。
这是很正常的收入,但跟乔卫国那边一中午卖出去200块钱货没法比。
老赵的豆腐脑生意也一般,中午回去时没有卖光,还剩下不少。
这小吃生意似乎都不太给力。
到了下午军训结束之后,也没多大改观,卤肉闻起来挺香,但隔远了想勾动人食欲并不容易。
这也不是臭豆腐,隔着几十米就能闻到。
宋娜带着同学过来买日用品,吕冬干脆邀请七八个女生免费试吃。
这些人都太东省的,连平时不太喜欢吃肉的,也说味道不错。
也就是说,卤肉烧饼味道不存在问题。
“第一天开始,没打响名气。”宋娜琢磨着对吕冬说道:“这个路口,人流量不少,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吕冬也发现了这点,下课或者军训结束之后,愿意出校门逛逛,看看新环境的人很多,而这个路口就处于中心点上。
人来人往,所谓的百年传承招牌并不好使。
宋娜指了指车上:“广告给我一些。”
吕冬给了她一叠,宋娜摆摆手:“我走了。”
“周末聚餐,别忘了。”吕冬提醒。
看着宋娜和同学离开,吕冬盯着来来往往的大学生,广告海报效果不明显,这又不是生活必需品,怎么才能勾起他们的好奇心?
(98年还在上高中,参考的我读的高中的物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