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清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卷杂文轶事(十五)郊外旅行,良缘姐妹情,落日清风,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秦始皇筑长城的命令,雄壮、野蛮、残忍,而他兴修水利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他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只留下我们眼前的光明。
有什么起点就会有什么延续,与长城作为古代排场的军事防御工程不同,这座水利工程流泻出的是大禹独特的精神世界,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应该升格为神,神也就变得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这一段的黄河,也就成为连接两界的桥梁。
转眼间母亲十八岁了,她跟那个年代的所有小姑娘一样,身着一件花衬衫,一条湛蓝色裤子,一双白袜子,一双自己亲手纳的枣红色的崭新的布鞋,两条大辫子又黑又粗而且听话的呆在双耳后面,母亲身材匀称,脸庞白皙,双眼清澈见底,嘴巴是有一点点厚实的那种性感,远远望去我觉着她一定就是父亲心中的那个“小芳,一拍即合的婚姻。
养父在上班的水站上有一个秉性相近的好友,那就是母亲未来的公公。公公家离上班的水站很近,他是一个极爱孩子的老人,许多时候单位吃点好的他总是舍不得,下班后他连同盛饭的碗一起带回家给孩子们吃。早些年公公为了家里的六个孩子,他是远在新疆哈密的银行里上班的,银行老板是个外国人,员工工资是以白银发放的。那一年老板要把金库里装箱的金子搬上车急用,一时人手不够就叫工人来帮忙,说这算是加班干得多发的多,为了家里的孩子年轻气盛的他也是拼了,跟大伙搬完领了碎银,回到房间就睡了,他的肺病听说就是因为那次搬运太过劳累而得上的。临近春节他带着一年的收入打好背包回了家,原本是过完年要回去上班的,到了潼关才知道日本人要打过来了,所有人不许出关,转身回家的他在公社水站上找了活,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新的工作岗位公公与养父一见如故无所不谈,儿女的婚事就是这老哥俩在饭桌上拍定的父母初见的订婚。那天,养父叫母亲梳洗打扮一番说是要去看老朋友,父女俩一路上有说有笑,中途还在街上买了几样食品,来到公公家门口的时候母亲才觉得不对头,公公早就在门口等着了,远远看见他们便迎了上去,母亲看见有陌生人走来便停下了脚步,她拉着养父的衣服不愿挪步,养父转头撕开母亲的手低语道看看再说,养父一手拉着母亲的手,一手提着点心朝好友走去,公公一边接过点心一边在前面带路,三人先后进了家门。
一张有点历史的小桌放在了堂屋,几张有点历史的小凳子摆放在小桌四周,婆母抱着小女儿闻声从厨房走来出来,寒暄几句扭头对着厨房里的大女儿喊着叫她擀长面,然后抱着小女儿去了院子,公公承担了照顾养父及母亲的责任。养父与公公一边喝茶一边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母亲坐在养父旁边一边喝茶一边偷偷看着这个家,老的土砌的墙,屋顶的木头被做饭的烟火熏的很黑,堂屋的一角有个很大的炕,炕与厨房一墙之隔,厨房的门上挂着一个很旧的门帘,当眼睛转到家门口的时候,看见远远走来一个个头中等,身着一件灰白坎肩、一条黑色大档裤子,脚穿一双破了几个洞的鞋的小伙,他双手紧抓扛在肩上的锄头身体有点前倾,边走边擦汗的他后面跟着一个小她几岁、一手挎着篮子、一手拉着一个小她几岁的男孩的姑娘,他们一前一后进门叫了养父,小伙放好锄头的钻进了厨房,妹妹拉着弟弟放下篮子也钻进了厨房。
这时候最小的妹妹喊着大哥跌跌撞撞地也钻进了厨房,婆母紧跟其后也钻进了厨房,母亲看着这个神奇的厨房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母亲初见他的感觉是不大好的,不是因为他的长相,而是因为他邋遢的着装,小伙的出现很匆忙,明显是没有精心准备,或许是他奉命回家的本色出演,或许是人家心有所属根本不愿意见她,或许是……切,我还没看上他呢?你看他家穷的、你看他弟弟妹妹小的、你看他穿的是什么什么呀?
母亲不懈地环顾着这个家及家里人,再看一眼养父,她知道父亲是怎么看上这家人的,无奈的她想着养父那句“看看再说”低头看着自己亲手纳的枣红色的崭新的布鞋,任由事态发展。
一碗面一生情。吃饭时间到了,弟弟妹妹们都出来帮忙了,端饭的端饭、端菜的端菜、端面汤的端面汤,母亲那一碗面是大姑姐亲手端给她的,大姑姐满脸笑容将面碗递到母亲手里,告诉她不够了再给你盛,缺啥我给你拿。或许是出于礼貌,或许是真的饿了,或许是……反正母亲说那碗面好香,婚后的母亲与大姑姐的关系那是铁到骨子里的亲,就是这一碗面将母亲对父亲的种种“不大好”抛到了千里之外,就是这一碗面为父母的爱情加了分,就是这一碗面让这两个年轻人不离不弃走到了最后,就是这一碗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