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二十四章 暑假(二),免疫人生,成石,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两人初见时,董婧仪二十一岁,而李恺虽然比同龄人成熟一些,但实际上只有不到十七岁,两人的年龄差接近四岁。
但是李恺非常优秀,性格也完全不符合他的年龄段,风趣幽默,思维敏捷且新奇,跟董婧仪的同龄人相比,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
董婧仪以为这是普通家庭出身孩子的性格特点,可细思之下,却又不然。
这不是某阶层的共性,只是某人的个性。
而且,随着交集的扩展,某人就如同一座宝藏,越来越多的优点被层层“挖掘”出来,甚至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大院里那些同龄的“二代”,“三代”。
所有这些都不是董婧仪在意的点,她在意的是,和李恺在一起时,自己始终能保持开心快乐的心情。
她们这个圈子里的人,生活上衣食无忧,即使是在特殊的年代;交际上备受吹捧,因为有父辈祖辈的荫德在,他们愿意或不愿意,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工作上轻而易举,就好像蜘蛛,只要张开背后的“大网”,所有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他们甚至可以嚣张,可以跋扈,可以放肆。
但董婧仪知道,那些都不是真的快乐。
发自内心的笑容,不易拥有,非常值得珍惜。
“若若,奶奶呢?”
“奶奶打电话呢。”董若汐仰靠在董婧仪怀中,萌萌的眨着眼睛回答。
“那若若不要去打扰奶奶,姑姑陪你玩。”
“好哎,若若去抱芭比娃娃过来。”
“去吧,”董婧仪轻轻拍了拍若若的小脑门儿,“跑慢点儿。”
……
当晚,受苏博林的邀请,董仲康夫妇来到卍字楼,董婧仪不喜欢这种聚会,就没有陪同前往,而是回了学校。
再开学董婧仪就是大四了,除了卸任学生会会长,还要准备去实习。她的实习单位家里早就已经安排了,央检委第七监察室,在她三叔董叔程的手底下工作。
董叔程,董家第三子,如今在央检委第七监察室任副主任,正厅级干部。
这次聚会其实上是一场庆祝会,庆祝苏博林的又一家子公司成立,也祝贺作为京都市常务副市长的董仲康,成功引进了一家注资上亿米元的高科技企业。
苏博林在京都的益庄,投资了一家生产医疗设备的企业,运用从瀛国“引进”的技术,生产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设备(C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涉及到“技术”,瀛国人还是很有“原则”的,所以苏博林引进这些技术花了不少钱。
包括之前在安城投资的汽车厂生产技术,以及攥在手里的光学技术,超高精密机床生产技术,这些技术还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前前后后耗资两亿多米元。
两亿多米元,十几亿人民币,一百六十多亿瀛元,说起来是不少,可这些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往前推两三年,你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因为那时的瀛国,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甚至企业,个人,都不差钱。
这还要感谢瀛国政府,如果不是瀛国政府的积极努力,密切配合,这些领先世界的高精尖技术,能不能得手尚未可知,即使得手,也不是这个价格能办到的。
一方面是瀛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从1989年5月开始,瀛国央行逐步提高利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投机活动,以及为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做准备。然而,这一举措也打击了股市的信心和活力,导致股价开始下跌,到1992年底,日经指数比历史最高点下跌了近63%,比腰斩还要“凶残”,造成大量的企业和个人破产。
另一方面就是瀛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曾经叫嚣着要“买下米国”的瀛国人,底气就是依仗着八十年代中后期辉煌的房地产泡沫。1989年的瀛国首都,一平方米土地的价值突破一亿一千万瀛元,折合97万米元。所以说八十年代末的瀛国,确实是遍地黄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