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大清访美使团
鱼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六章:大清访美使团,1850美洲黄金大亨,鱼窝,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途径奥尔良的时候,梁耀在奥尔良电报局向华盛顿方面拍发了一份电报,电报内容为大清国使团已在访美途中,不日将抵达纽约,请务必做好迎接准备。
这封电报梁耀本来打算在休斯敦发,只是休斯敦的电报局在范德比特拍完电报的第二天,线路就出现了一些故障,梁耀只能选择在新奥尔良的路易斯安那州拍发电报。
航行数日之后,船队抵达了纽约港。
纽约港就像是一张大嘴,而斯塔腾岛则是一个塞子,堵住了这张嘴。
三公里长的海峡将它与长岛隔开,海水沿着海峡慢慢流入海湾。
斯塔腾岛的西部延伸到了新泽西的内陆,而海港对面就是曼哈顿。狭长的曼哈顿岛就像东河和哈得孙河之间的一座天然桥墩。
船只行驶到此处之时,无论范德比尔特还是梁耀都百感交集。
范德比尔特出生于斯塔腾岛上的一户普通的荷兰农家,斯塔腾是是他人生的起点,从这里开始,范德比尔特完成了从一艘价值100美元的驳船开始创业,缔造了他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航运帝国。
船只经过斯塔腾岛的时候,船上的船长和水手们纷纷向斯塔腾岛上一座比较破旧的农家建筑脱帽致敬,这是范德比尔特的航运公司不成文的规矩。
范德比尔特本人也摘下了宽边海狸礼帽向岛屿上的那座建筑深深一躬,他的眼眶似乎还有些湿润。
因为那座不起眼的建筑是他曾经的家,他的母亲,也可以说他的人生导师还在世的时候,范德比尔特的驳船在路过这里时总会自豪地向母亲以及岛上的邻居们打招呼,炫耀自己的船。
梁耀目光则是停留在海港对面的曼哈顿,上一世,他毫无希望的人生就是在这里结束。
1851年的曼哈顿虽没有后世高耸的摩天高楼,建筑还是以四五层楼高的砖石建筑为主,但此时,曼哈顿地区已经是纽约市的中心,也是整个纽约州,甚至北美地区的经济中心。
这里,是北美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
而在曼哈顿周围,则是成片农田、牧场、水产养殖地,为这座人口高达70万的国际大都市源源不断地输血,提供农产品。
虽然纽约腹地有着广袤的内陆,但纽约自诞生之时起就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这座城市并不是向内陆地区扩张,而是向沿海地区扩张,例如纽约的南街,就是19世纪初填海造陆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之初,纽约市并不是美利坚的第一大城市,建国之初,美利坚第一大城市的桂冠属于费城而非纽约。
1790年纽约拥有城市人口33131人,是为当时美利坚的第二大城市,而当时的费城人口为54388人。
当然,这个人口统计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奴隶人口并未纳入统计的范畴。
是的,在建国之初,美利坚的北方也蓄奴,而且蓄的不仅仅只有黑奴。
纽约州也是在立国后的三四十年内,慢慢废止了奴隶制,到了1851年,纽约州几乎已经没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奴隶。
纽约的码头上挤满了船只,高高的烟囱不间断地向天空中喷涌着浓烟、船只两侧的明轮拍打着水面,溅起阵阵水浪,周边的建筑物和教堂的尖顶与穹顶交相辉映,让整个城市显得宏伟壮丽,蒸汽船的汽笛声不绝于耳。
“不想美利坚还有人丁如此兴旺,商业如此繁华的城市。”
伍元华望着曼哈顿南端一众四五层楼高的高楼感叹道,这时期的纽约,也是美利坚拥有最多四层以上建筑的城市。
在德州的时候,德州并未给伍元华这些华商多大的震撼。
这些华商虽然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他们刚到美利坚没多久,对这个国家并不了解,也没有放下心中身为天朝上国子民的傲慢。
虽然他们现在已经入了美利坚国籍,但从骨子里,他们还是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的子民,哪怕是他们是眼界较为开阔的外贸商,也不能免俗。
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
德州全州的人口也不过十来万,算上黑奴的话可能有个二十来万人口,但对于领土面积广袤的德州来说,这点人口平摊到德州七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实在有些不够看。
就连德州最大的城市休斯敦,其实也不过是一个稍微比较大一点的镇子而已。
整个德州,也可以说是整个美利坚南方的社会风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农业社会,和同为农业社会的大清,没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美利坚南方地区还有一点点可怜的工业,不过这些工业多集中在开发程度较高的弗吉尼亚州、南北卡罗纳州、佐治亚州。
“纽约市之繁华,不下于广州、京师。”潘正炜如是说道,“我观岸上之美利坚子民朝气蓬勃,其精神面貌要比我大清子民好。”
“这里是纽约商区,往来商区的多是富裕之人,精神面貌当然好。”
梁耀望着刚刚行驶而过的曼哈顿岛南岸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