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远征阵容(4K)
鱼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一章:远征阵容(4K),1850美洲黄金大亨,鱼窝,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次跟邓兰一起来的还有几个梁家子弟,相比上一次,这次梁家人的姿态放低了很多。
只是以投靠梁耀的名义,希望能够在梁耀这里谋个糊口的差事。
这也让梁耀心里舒服了不少。
梁耀现在也确实缺乏可靠的人,亲朋故旧,血缘纽带,在这个时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代表着忠诚和信任。
既然梁家放低了姿态,只要梁家子弟有能力,梁耀也不介意安排他们一些差事,从美洲集团的基层慢慢做起。
“我听说梁昇现在还在下矿,你祖父希望你能够看在他的薄面上,原谅这孩子不懂事,冲撞了你,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邓兰对梁耀说道。
望着眼前的这个儿子,邓兰莫名地有种陌生感,总觉得现在的梁耀和他以前在香山的那个梁耀判若两人。
“只要梁昇知错,一切都好商量,我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
梁耀心里也清楚梁昇顶多不过是梁家派来投石问路,试探他的态度和底线的。
现在梁家人已经知道他的态度,清楚梁耀在加州的资产是他们无法染指,认清了现实,他也犯不着让梁昇一直挖矿。
算起来,从萨克拉门托到内华达,这小子也挖了也有一年多的矿了。
“码头上怎么这么多人?”
邓兰望着码头上那些陌生的面孔,有些局促不安地说道。
“都是来迎接您的。”梁耀笑道,“我现在是加州的实权人物,您是我亲娘,您来加州,他们多少要给我几分薄面。”
“我明白,只是这么多洋人,我又不会说洋人的话,这可如何是好?”
邓兰当了梁家二十多年的小妾,以前梁家老爷子梁维铭还在京师当给事中的时候,逢年过节登门拜访的人也不少。
虽然邓兰没什么见识,但这点道理她还是明白的。
“您无需说话,只需点头意会便可。”梁耀说道。
——————————————————————————————————————
1852年5月初,佩里的东印度舰队抵达了圣弗朗西斯科港口。
这次佩里远征日本的战舰一共有四艘,分别是:
旗舰密西西比号蒸汽明轮护卫舰(1692吨),乘员380人。
萨斯喀那号蒸汽动力明轮木壳护卫舰(2450吨),乘员300人。
普利茅斯号风帆动力木壳护卫舰(989吨),220人。
萨拉托加号风帆动力木壳护卫舰(882吨),乘员210人。
这也是历史上佩里叩关日本时的阵容。
这四艘战舰已经是美利坚海军中状态比较好的军舰了,但论军舰水平,抛开普利茅斯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艘风帆时代的老古董不论。
密西西比号和萨斯喀那号两艘蒸汽明轮护卫舰在诸列强中也说不上有多先进。
同时期的英法都已经开始建造螺旋桨驱动的军舰,考虑逐步淘汰明轮军舰了。
就算在服役的明轮军舰,英法两国都在自己战舰两侧加装生铁铁板,以提高军舰的防护能力。
法国佬卖给他的两艘千吨级的护卫舰扬威号和超勇号,小是小了些,但两侧还是加装了铁板增强军舰的防护能力。
由此可见19世纪中叶的美利坚海军,和英法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美利坚在军费上的开支和英法也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饶是如此,圣弗朗西斯科的民众还是在梁耀的组织下,到港口热情地欢迎了佩里的舰队。
“本来我打算以波瓦坦号作为旗舰,只可惜波瓦坦号刚出发没多久就发生了故障,只能拖回巴尔的摩进行维修了。”
上岸之后,佩里不无遗憾地说道。
波瓦坦号是一艘蒸汽动力木壳巡洋舰,排水量高达2415吨,比他的旗舰密西西比号还要大。
要是波瓦坦号能够参加远征,美利坚的东印度舰队实力将大大加强。
“有密西西比号和萨斯喀那号就足以震慑日本幕府当局了。”梁耀淡淡地说道。
不要说密西西比号和萨斯喀那号,就连普利茅斯号和萨拉托加号这种排水量不满千吨的风帆战舰在小日本眼里都是大船。
再者,美利坚东印度舰队的实力越弱,梁耀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能不能在美利坚内战之前跻身美利坚将军之列,梁耀的机会也就只有这一次。
只要让日本开国这一仗打得漂亮,哪怕是美利坚高层有人不愿意授予梁耀陆军准将军衔,民间的舆论也不会答应。
“但愿如此。”佩里喃喃说道。
此时佩里的心情和当初英国人同大清开战时差不多,心里也是没有底,忐忑不安。
日本虽然在中国人眼里是小日本,但这小,就要看和谁比了。
所谓的大小长短,都是对比出来的,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身边当邻居,自然就显得日本袖珍了。
但把日本放在欧洲,以日本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体量,绝对算得上是有牌面的大国。
哪怕是在同时期的美利坚面前,日本也不算小国了。
这一时期日本的人口根据比较保守的统计也已经超过了3000万,这一人口数据不仅高于美利坚,也高于同时期的英国。
如果算上传统的隐户,日本的人口数据只会更高。
佩里忐忑不安的心情梁耀也能理解,英国向大清开战之初,心里也是没有底。
“我们这次远征,必然能够得胜归来!”梁耀信心十足地对佩里说道。
“你就这么有把握?”佩里将信将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