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四章:朱键深深山杀巨蟒夺仙果救妻,黄义明定南边,聊斋公,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十四章:朱键深深山杀巨蟒夺仙果救妻

刘惠恕

且说朱键深自反壶关与众人辞别后,扶着赵凤英交替骑着两匹好马翻越横断山脉,先是沿着金沙江边小道,后是沿着长江边小道,一路过大理、重庆、宜昌、武汉诸城,前往浙西天目山。一路行走到也顺利,只是赵凤英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只能服用汤水来维生。好的是赵凤英武功功底深厚,再加上每隔三日服食一粒黄义明所给的祖传伤药护住心脉,倒也未出大事。路上偶有清将在关卡前拦住去路盘问,一说黄义明奉诣出关讨贼、现有伤将待救,望提供方便之语,便毕恭毕敬,送水送粮。原来康熙皇帝早已把黄义明奉诣出关讨贼事檄告天下,此外黄义明武功第一的名号早已为天下所共晓,所以一提黄义明之名,不但绿林中毕恭毕敬,既便是在清将之中,也是毕恭毕敬。

一日朱键深来到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区,周围山峦起伏,高十余丈,约三五人方能合围的大树随处可见。飞泉、奇石、云峰相间,举目红叶,黄花满地,秋风送爽,这一地区对于赵凤英养伤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去处。朱键深对赵凤英轻声说道:此处该是天目山区了。

再前行不远,见附迎近有茅舍两间,中间连一小园。朱键深上前轻声扣门,一白发老翁出来开门。朱键深向前作辑问道:请问老丈此地何名?

白发老翁答道:此地旧名“禅源寺”,又有“大殿”之称,位于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两峰之下。传元有高僧高峰禅师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曾于此立庐,传禅宗临济宗,将此地做韦驮菩萨道场。元末寺毁,至明洪熙元年(1425年),有智奥和尚于此重立禅堂。至宣德、正统年间。有慧澄和尚于此建大雄宝殿,始有寺名,至明末复毁于兵。老夫初来此时,周边尚是一片瓦砾。是老夫亲拾瓦砾立园,又建茅舍两间,于此谋业。

朱键深又问道:敢问老丈贵里何方?来此谋何业?老翁答道:老夫原籍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名医陶宏景(456—536年)之后,单名君,承祖传医术,在此靠行医谋生,人称天目老人。凡有人求医,老夫并不收钱,但请人在园内栽杏一棵为谢,日久,园内已无处可栽杏树,又请人于屋前栽杏。每年六、七月份杏熟,托人至城内销售,易些钱、粮、瓜、蔬,亦有商家前来收购,日子过得到也可以。

朱键深仔细看了看,果然门口有大片杏树。又随同老人入屋,见前面茅屋为老人居处及接诊处,后面茅屋推放杂物,中间小园除留有两块菜地之外,也是种满了杏树。朱键深对老人充满了敬意,说道:不瞒老丈,晚辈原奉皇诣征南边元帅黄义明部将,今日到此,实为未婚妻赵凤英寻药治病,想租用前辈后房一段时日,不知可否?租房银两,晚辈当不乏。说罢取出白银千两置于桌上。

白发老翁道:黄元帅奉皇诣征南边,以正义诛邪恶,天下共知,钦仰无比。少侠既欲借住老夫后房为未婚妻治病,理所应当,岂用租金。只是不知赵姑娘所患何病?

朱键深随即从马上把赵凤英扶入屋内坐下。并将赵凤英被季榴芬毒火所伤的经过说了一遍。老翁为赵凤英搭脉后说道:这个老道真不干好事,看来他的命不会长久。原来肖术达的师傅长生真人与陶君老人自幼同里相熟,及壮,一者学医,一者学道而分手。学医者主张与人为善、治病救人,学道者主张个人长生不死。原本也无大冲突。但此长生真人自少年时代起便心术不正,认为人性本恶,喜于研究各种有毒性之物,总认为有一天会为其飞黄腾达带来好处。陶君老人相劝不从,与之分手,各奔天涯,但两人尚有书信往来。不意有一天老道真的用毒蛇、蜈蚣、蝎子、断肠草、烂肺藤五种毒物炼就出了五毒丹,自认为无人能解,并将其中的一粒寄陶君老人,问其有无办法破解?陶君老人回函说:我无法破解,但并不等于其他人无法破解。为人当存善意,切不可以之害人。长生真人见函后不再回复,两人从此再无联系。

而现在陶君老人为赵凤英一搭脉,便知道赵凤英实为五毒丹所害。于是对朱键深说道:赵姑娘明面上伤于季榴芬的反流壸毒火,实则伤于长生真人用五毒丹所融之毒汁。赵姑娘中毒之后,虽因曾服金环蛇胆可以抗毒及服有黄元帅祖传伤药可保心脉不伤,但身上余毒未尽,被火烧伤处无法结痂。此毒亦并非不可解,但须服用天目山神蟒胆。但据我所知,凡欲捕此神蟒者,均被蟒所食。此外,既便服有此蟒胆解毒,赵姑娘从头到脚皆结黑痂,面貌丑陋不可见人,尚须服用天目山大树王百年所结神果,方可尽除黑痂。而要做成此两事,实比登天还难。

朱键深道:谢老丈直言相告。不瞒老丈,朱某来此,正为诛蟒救未婚妻而来。老人叹了一口气道:不知少侠知否?自今年入春以来,过老夫茅庐欲上山诛神蟒、夺取仙果者已有百人,未见有回还者。朱键深道:朱某决不悔此行,若救未婚妻不成,朱某宁愿葬身蟒腹。

老人道:少侠既不悔此行,我便告诉你此神蟒的去处。少侠沿此山径上行,过太子庵、三里亭、山腰石、五里亭、七里亭、眠牛石诸处,便是本山第一险胜处“狮子口”。所谓“狮子口”者,系挺立于路侧的狮状巨岩,高数百丈(海拔970米),下临深谷,岩中有凹处,仿佛狮口,因此得名。而据传说,前朝名医李时珍曾过此采药,其弟即摔死在狮子口下深崖。而过狮子口再上行,有奇岩“狮子尾巴”,再上行,就来到了“大树王”。而此处又高岀狮子口百余丈(海拔1100米)。所谓“大树王”,是指一棵全山最大的神木,高约十余丈(40余米),相当于一座十三层楼阁的高度,树周约六人方可合围,树龄传有二千五百年之久。宋人称此树为“千秋树”,后又有帝王过此,以玉带量树身而封为“大树王”。而由大树王东上,有“开山老殿”,又名“狮子正宗禅寺”。传元至元十五年(1279年),天目山开山祖师高峰禅师坐化于此。殿内有“狮子禅钟”,传由天目山僧人募来万斤青铜,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铸就,钟径为1.8米,高1.18米,重达千斤。每当钟响,钟声可贯天目全山。由开山老殿下行未远,便是“倒挂莲花峰”。该峰为西天目山风景最优处,远看犹如云雾中一方台,台上有亭,亭旁有一石笋耸出,高约三丈余,状似莲花倒挂,峰由此得名。附近另有“四面峰”,风景亦险,近看,则峰之四壁皆如斧削,下临深谷,四周为群峰环峙,高呼一声,山谷回应为双声。而天目神蟒,原出行踪迹不定,狮子口、狮子尾巴、倒挂莲花峰、四面峰均其宿处,唯不敢入开山老殿,因神蟒一近,寺僧便呜巨种示警,蟒怕钟声,闻声则退。而近日神树之果将熟,神蟒怕被人所窃,终日盘于大树王之上,或蹲树下,见人则呑食,常人已不敢上山。因世传人食神果,可治百病,蟒吞神果,多活百年。神蟒又岂愿将神果让人?是以今春以来,武林中欲上山诛蟒夺神果者众,却未见有回还者。

朱键深问道:此神蟒如此凶恶,难道就没有破解之法吗?

老人道:也并非如此!此蟒伤人有三技,一是见人之后先口喷毒液,可达十余丈之远。人须屏得住气,且身着防毒衣,方可破此技。其二是吸,即见之后,张开巨口将人吸入肚内,人窒息而死。其三是盘,即扬起数丈长躯,将人盘于蟒身勒死,然后吞食。而以往上山诛蟒之武林人士,常避得开神蟒的前二招,却无法避开第三招而身死。

朱键深问道:难到以往上山诛蟒的武林中人不持兵器吗?

老人答道:岂会不持兵器,且手中所持皆上好利器。但此神蟒周身之皮,坚硬如钢铸,刀枪不入,诛蟒者手中利器无用武之地。

朱键深问道:按老丈之说,此蟒当无法战胜了?

老人道:非也!诛蟒之法,唯有一方,即人入蟒身,剖蟒腹后钻出。但以往得入蟒腹者,均窒息而死,是以行之非易。

朱键深道:既然如此,我有诛蟒之方了。老人问道:何方?朱键深回答道:我有短剑一把,原宫中宝物,具有切金断玉、削铁如泥之功效。我只要设法钻入蟒腹,即可诛除神蟒。老人道:若此,我可助少侠一臂之力。我有宝衣一件,少侠穿于身上,可防蟒腹毒液之侵。但少侠钻入蟒腹之前,须得及时穿上,护住头部与周身。入得蟒腹,须能屏气半个时辰,方能成功。朱键深道:我自幼随皇叔隆武帝练武,自信屏气一个时辰不成问题。老人道:如此甚善。

且说朱键深与陶君老人协商好诛蟒之法后,便与老人打扫出后园茅舍,置床两张,先将赵凤英扶于一张床上躺下。随即与老人说道:烦老丈取出宝衣,我明日即上山诛蟒夺神果,不诛此蟒,我誓不回来。赵凤英一路上昏昏沉沉,此时却突然清醒过来,说道:你回不来,我也不活了。朱键深忙道:大姐放心,我明日一定回来,师傅还等着我们重回军营杀贼呢!

次日一早,朱键深便携带宝衣,与赵凤英、陶君老人告辞,上山诛蟒。走前悄声对老人说道:我若葬身蟒腹,务请老丈照顾好大姐。老人答道:少侠尽可放心前行,真有不测,以老夫医术虽无法医治好赵姑娘的伤病,却足可以帮助赵姑娘延生。但我相信少侠一定能顺利回归。

与老人告辞后,朱键深沿着山径急上,在经过太子庵、七里亭、眠牛石、狮子口、狮子尾巴诸景观后,果然见到一棵遮天盖日的神木,立于山峰的边侧,山峰顶端即开山老殿。神木顶端正结着一个硕大的火红色果实,个头约相当于人们通常所吃的柚子。而树身上则盘踞着一条长约十余丈、身腰如水桶般粗的巨蠎,正瞪着灯笼般大的绿眼看着自己。朱键深暗道:此便是陶君老人所说的大树王与神蟒了,连忙取出宝衣穿上,手持短剑朝巨蟒走出。巨蟒见状,迅速窜入地下,张开巨口向朱键深喷射毒涎。朱键深见状,立即用宝衣护住头部,屏住呼吸,双手并握短剑剑柄,直向巨蠎冲去,顿感身子一轻,腾空而起,已被巨蟒吸入腹中。朱键深双手紧握短剑剑柄不放,在蟒腹之中,猛地由里向外刺去,剑刃直透蟒腹之外。而借着被神蟒吸入腹中的巨大吸力,以及吞咽之力,朱键深顿将蟒腹一剖为二,从蟒肚中跳了出来。而已被剖腹的神蟒在地上痛苦地连翻了几身,用尾部接连扫朱键深数下,均被朱链深躲开,却打断了数根巨木,终于躺在地上一动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真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

青天武帝

龙城老仙

老婆忌日,我重生了

馨馨子主上

我以科学证仙道

疯狂炸弹

重生:火热1990

我会女装

东京房东

八鸽子

神医小村民

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