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不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0章 招惹来了十万清军主力,绝境求生崇祯帝,小波不停,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将校堂生源出现了问题,新军建设就会进入停滞期。从办学开始、算上前段时间打发过来的府军前卫幼军营的人,将校堂统共也就招了四千多学员。
按每百人配四个军官的最低标准,这点人满打满算,能撑起十万新军建设就够好了。加上战损,可能也就能建个八九万新军而已。
八九万人,在京城和北直附近打个防守反击,问题不大。但要想灭流寇,平满清,绝对是不够用。彻底解决流寇问,还真得用杨嗣昌围追堵截的办法才能行。不要说以步兵为主的新军了,哪怕全是骑兵,八万人投到战场也追不上转进入风的流寇。当年的杨嗣昌不就因为机动性能力不够,被张献忠等人编着段子笑话吗?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的又想起了杨嗣昌,说实话自己的前身最亏的人不是卢象升、洪承畴和孙传庭,而是杨嗣昌。客观来说,他是大明这几十年里最合格的一位兵部尚书。从兵部尚书的职责来说,他已经做的尽可能好了。
杨嗣昌被坑死后,再想找到一个这样符合兵部尚书岗位要求的人出来,可就不容易了。像陈新甲,在战略眼光、防务规划上就没法和杨嗣昌比。
人都死了好几年,再想这些人于事无补,还是回到怎么解决生源危机上来!生源枯竭、短时间里,似乎真没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别看标准不高,可整个大明还真难找出符合标准的人。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在大明会骑术、有武技的人虽然少一点但还是能凑一点出来的。识字通文墨的那就更多了,数十万应该不成问题,可同时通骑术和文墨的却实在是少的可怜。坑人的制度弄的绝大多数读书人,根本没有参与武事的兴趣,也就出个把特例。
现在即使是文人士子们愿意入将校堂,临阵磨枪也来不及。骑术这玩意就能将大多数人入将校堂的路给堵的死死的!骑马作战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度极大,新军将领对骑术的要求真不高,但起码得能在马上射击和简单的骑马冲锋、指挥作战吧?带领的是步兵不假,可将领必须得会骑马,这是当下时代军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骑术堵死了读书人转基层武官的路,文化知识则堵死了普通士兵成长为基层武官的路。基层武官的文化知识要求也不高,没要求他们懂诗词歌赋,不是文盲,能通军令,简单的能写会算头脑灵活即可。可这个要求对基本上是文盲的一线士卒来说,却是天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