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伊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迁都北京,我的明朝之旅,一个大伊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棣坐在台阶上,手中的长剑放在身侧,他的手撑在地上,披风上染着鲜红的血。
“楚王啊,朕这双手上,染了不知道多少人的鲜血,征战沙场这么久,你说说看你的想法。”
大殿的门关着,他就这样低着头,那双鹰眸,此时竟透着些茫然,朱慕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自古以来,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时如果我们不借着机会主动出击,他日若是这些人武器先进了,照样会侵入我们的土地。”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皇上这么做,不过是想要造福全天下的百姓,是莫大的功劳。”
朱慕辰三言两语,便赶走了朱棣心上的不痛快。
他哈哈笑了两声,让朱慕辰坐到他身边去,两人再计划接下来的行动。
对于周边的那些小国家,朱慕辰建议让阿吉陪着太子朱高炽出征,这也是给朱高炽树立威望。
而朱棣则和他留在这罗刹城中,建立专属于大明朝的政权与经济。
一切尽归手中,朱棣传信给南京城中的朱瞻基,让他挑选一些能胜任的大臣,赶到罗刹来上任。
南京城中的朱瞻基,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和于谦着手安排人,而朱慕辰建造好的兵车,早已经送了十多辆到了这南京城中。
朱瞻基他们一共挑选出了六位大臣,又由这六位大臣分别挑选了几名弟子,浩浩荡荡的兵车开始从南京城出发,一路向着罗刹而去。
“二叔那边,听说也已经打下了周边几个小国家,这几天一直在跟我要能用的人才呢,看来我得向皇上建议建议,将选拔人才的周期缩短。”朱瞻基站在城门上,望着走远的兵车,若有所思道。
于谦也感觉到了,再这样送下去,只怕是这南京城里,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了。
“太孙殿下,你可得赶紧跟皇上建议建议,早点制定计划,好今年就开始实施,否则啊又要拖到下一年了,我瞧着这送回来的信中,皇上也没有要班师回朝的打算,这是计划继续前进吗?”
至于前进之后,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他们无法预测。
就是对罗刹国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史书上,他们并未见过真正的罗刹地貌。
“我会修书一封,马上给皇上送过去,就算要再有行动,恐怕也要缓上一段时间了,得等到打下的这些地方安稳了,才好继续开疆扩土埃”
“哎,太孙殿下,你与我的想法一致,可是皇上不这样想啊,就是不知道楚王殿下能不能劝得住皇上了。”
朱瞻基和于谦,相视一眼,两个人默契的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而远在倭地的朱高煦,也已经有样学样的,在这里建造起了兵工厂,并且还就地取材,打造了有一个造船厂,只不过数月的时间,他已经将这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而那些早就对大明朝文化有所了解的倭人,也经过他的慢慢培养,能为朝廷效力了。
他带过去的士兵,在倭地负责练兵,而收服周围小国的时候,便用的是倭人,这片土地,在朱高煦的管理下,要真正意义上成为大明朝的一部分。
这一点上,他和朱慕辰不谋而合。
……
又过了两月,罗刹周遭的小国,已经尽数拿下,而南京城来的大臣,已然到了这里。
为了不劳民伤财,朱棣决定暂时继续用旧的宫殿,只是简单的修缮了一番。
而之前因为战乱受损,朱棣更是免除了百姓们两年的赋税徭役,令百姓们好好修建家园。
这一举动,收获民心,也为朱高炽在这里建立大明朝的政权打下了基矗
与此同时,朱棣命北地和罗刹两地的百姓,修建一条互通的道路,可以使兵车和炮车畅通无阻。
安排好一切后,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太子埃”午饭时,朱棣边吃边语重心长的唤着朱高炽。
“儿臣在,父皇有何指示?”朱高炽闻言,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唯唯诺诺的看向了朱棣。
“以后这里,可就交给你了,一年后朕和楚王再来验收成果,你可别让朕失望埃”朱棣缓缓说着。
朱高炽受宠若惊,也觉得自己难当大任,抿着唇不肯说话,呆若木鸡的模样。
朱棣见他这样,颇为不快,眸色也渐渐严厉了起来,朱高炽低着头,是想点头的。
但最近他和阿吉以及将军出征,他知道这罗刹周遭的版图到底有多大,他虽然监过国,但是……
“太子,你的意思是让朕留在这里陪你吗?”朱棣放下筷子,目光从朱高炽的身上移开。
“儿臣不敢。”朱高炽赶鸭子上架道:“儿臣会替父皇管理好此地,父皇放心回朝便是,若是有不懂的,我再修书给父皇请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