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1章 汉阳失陷,晚清第一枭雄,左茂行,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西征军先锋佯攻成功,下一步就要实施迂回、包抄战略了。
吴捷所设想的大迂回、大包抄战略,是指避开武汉三镇,挥军绕至武汉三镇的外围,截断湘军主力退路。进而,复兴军可以把湘军主力包围在武汉三镇内线,彻底歼灭湘军。
具体而言:
北路军要夺占黄陂、孝感、汉川等地。这些城镇都位于汉阳、汉口的外围。若北路军能夺控以上城镇,一能阻断汉阳汉口两地湘军、绿营的退路,二能防止荆州八旗增援。
南路军要迅速攻克金牛镇、咸宁县、汀泗桥镇、蒲圻县等重镇。以上城镇都位于武昌城南、城西,是湘军往湖南方向撤退的必经之路。
这个方向上有湘军三四万人,是湘军的绝对主力,曾国藩、胡林翼、李续宾、曾国荃、鲍超等湘军大员都位于这个方向。
中路军以水师为主,乘坐战船最为便捷,作用最为关键。他们将逆流而上,越过武汉三镇,抢占沿长江的军事重镇,包括鲈鱼套、金口镇、嘉鱼县、陆溪口等地。
其中,又以陆溪口最为紧要。陆溪口位于嘉鱼县上游,是陆水与长江交汇的地方,距离湖南岳州不远。
右二军抢占陆溪口后,第二师将继续乘船沿陆水上行,夺占陆水上游的蒲圻县、崇阳县,与通山方向的南路军会师。
若能胜利会师,中路军将与南路军配合,一起合围武昌附近的湘军主力,进而全歼湘军。
在时人看来,这种大迂回、大包抄战略无疑显得过于冒险。
首先,复兴军在数量上并不占有优势。就人数而言,复兴军只有不到四万人,加上两万太平军,不过六万人。再加上三万多守军,人数不超十万。
以区区十万兵马,实施这种大规模的迂回包抄,必将造成兵力分散,容易被敌军个个击破。
其次,晚清交通不便,陆路基本靠走。大迂回、大包抄战略范围太广,对士兵的耐力、粮草弹药的供给要求很高。即便复兴军有战船优势,也不能深入内陆,把粮草弹药送到内陆。
不过,兵行险着,方能出奇制胜。敌人越是想不到,吴捷越要这么做。
此外,吴捷对于清军的心理也有着准确的把握。满清朝廷格外重视一城一地的得失,上至巡抚下至知县,皆有守土之责。若官员丢城失地,轻则罢职,重则丢命。
武昌是湖北省会,也是湖北巡抚、两广总督驻地,更是长江中游重镇。武昌的得失,关系到朝廷的脸面。从这一点看,朝廷不会允许湘军撤退。
曾国藩已是江西巡抚,属于正式的疆臣,不比几年前的兵部侍郎这种虚衔。他可不敢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借口说撤就撤。
另外,湘军围城已久,一开始攻势凌厉,把武汉周围城池尽数扫荡。没想到,到了武昌城下,湘军却始终攻不下武昌。
他们也不甘心失败,不想无功而返。江北的毕金科即将攻克汉阳,信心爆棚。武昌东部的李续宾、鲍超也遏止住了太平军陈玉成的攻势,把陈玉成赶出了油坊。
再说了,湘军离开武昌,还能撤到哪去?不管撤到哪,复兴军都会追过来。
在种种复杂的心理下,曾国藩犹豫不决,决定趁复兴军主力到达之前,再发动一场大的攻势,看能否拿下武汉三镇。
5月18日,湘军集中兵力,开始猛攻汉阳、武昌。武昌由国宗韦俊防守,汉阳由韦俊的部将刘官芳守卫。湘军猛攻武昌、汉阳,太平军守军压力倍增。
刘官芳是广西武宣人,客家,最开始为广西天地会头领,后参加金田起义。自金田团营时,刘官芳便隶属于韦俊,成一名北殿大将。
刘官芳没有读过书,没有什么大的见识,军事才能一般。但他为人坚忍不拔,对太平天国忠心不贰,使他同样得以位列太平军名将,为后世津津乐道。
历史上,刘官芳最有名的一战,当属1864年的金坛之战。当时,常胜军首领戈登率军进攻江苏金坛,先以火炮轰破金坛城墙。
刘官芳率部躲在城墙头,潜伏不动。待常胜军蜂拥而至城墙脚下时,使用砖头、擂石、火罐猛攻常胜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