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89章全取西域,大唐皇太子,凌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气呼呼的瞪了马周几眼,李承乾做回位置,无力道:“李靖现在在何处?”
“在白杨河东北方向六十里处的沙漠中。”
李承乾看向了舆图中间那一片不大不小的沙漠:“突厥军的奏报呢?”
外殿的秘书吏闻声进来,茅四从他手中接过奏报,转递给李承乾。
李靖的奏报中,并未多说什么,甚至,都没有一句请罪之言,好像违抗军令,在他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按理说不应该如此,李靖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他此次如此反常,到底是因为什么?他之后又要如何?
李承乾扔下奏报,烦躁道:“你们说说,现在该如何,自开战以来,打的糊里糊涂没头没脑,也就是左路军李大亮还有点章程,中路右路,跟没头苍蝇似的,打来打去,打的一团糟,眼瞅着两个多月过去了,在耗下去,国库的耗子都要饿死了。”
听得这话,坐在左侧首位的房玄龄,暗自摇摇头。
不错,自开战以来,唐军的确就跟个没头苍蝇似的,李道宗率军,先是在甘州城磨蹭数日,而后又在车师、庭州两地之间转悠,最后又跑到楼兰瞎折腾一圈,忙活来忙活去,粮秣耗费一空,兵马也有不小的损失,从始至终,唐军还没有掌握到一丝主动权,自大唐立国以来,还从未打过如此窝囊儿戏的仗。
之所以如此,除了跟仓促发兵以及对吐蕃了解不多之外,最大的因素,还是跟唐军内部自身的混乱有关。
自贞观七年推行新政始,到现在皇佑七年,不多不少,刚好十年,在这十年间,唐军先是废除府兵制,推行募兵制,之后又推行新军制,而后又是增设枢密院,再然后又是不停的调整军制,之后再增行军道,前两年又是大扩军,短短十年间,唐军一直在不停变动,基本上就没怎么安稳过,上至枢密院下至行军道,各部司之间都还没磨合顺畅呢,这场仗能打好才怪,况且,还有文武之争。
李道宗为什么瞻前顾后,为什么这位以往喜欢兵行险棋的大将,突然开始循规蹈矩,是他老了吗,是他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吗?不,从李道宗诛杀一万降俘来看,他还是那个他,他之所以变得小心翼翼按部就班,最大的担忧,就是害怕打的太猛了,补给会跟不上。
为什么会如此担忧补给?因为这场仗,文官集团是不愿意打的,或者说,他们是不愿意如此大打,吐蕃人此次虽然做的过分,但派个四五万人,小惩大诫一番,能保证商路畅通就得了,何须大张旗鼓的纠结四五十万人,西域这地方,渺无人烟,除了瓜果出众之外,要啥没啥,境内又遍布瀚海戈壁,种地不行,放牧又不如草原,打下来有什么用?就为了找回面子?
只有小孩子,才会为了面子豁出一切,所以户部民部以及内阁,一直在喊着国库空虚经不起大军长久征战,在粮秣一事上,要么延迟调运要么数量不足,希望以此能迫使这场仗从大打变为小打,文官如此作态,让李道宗又怎敢不瞻前顾后。
也正是因为这,李承乾前不久才会措辞严厉的亲自下召内阁,勒令他们必须筹集多少多少粮草,多少多少饷银,少一旦粮少一文钱都不行。
碍于天子威严,户部民部是老老实实的奉诏了,可少府也被落下了水,从李承乾口袋掏出的那两百万银元,就是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
以现在的情势,最好尽快能结束这场战争,至于之后的事情,以后就再徐徐图之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