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章 将喷子进行到底,国姓窃明,浙东匹夫,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到了一战末期,冲锋枪出现后,冲锋枪的尾部枪机就是“惯性闭锁”的,也就是不是彻底锁死,被后坐力一推就会滑动。
冲锋枪的好处就是可以低后坐力快速连发,坏处就是耐受的膛压低,所以只能用发射药装药量少得多的手枪弹,有效射程也近得多。
同理,近代在后膛枪械出现时,最早克服后膛缺陷的,也都是手枪、喷子。比如那种长得跟吃鸡里s686样子差不多的老式双管猎枪、还有后来改良的杠杆式步枪、左轮手枪,都是最早一批从枪管底部装弹的品种。
这些枪,也都不需要什么工业歌命之后的技术储备,就靠着拿破仑战争前那点工业底子,便已经造得出来了。
相比之下,倒是很多穿越里很喜欢搞的拉膛线搞线膛枪,看起来反而麻烦一些。米尼弹那种自攻膛线的子弹,历史上也要大约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歌命之后才有,比沈树人想要的这些东西反而难度高不少。
在讨论中捋顺了思路,沈树人也就趁机正式提出自己的需求:“所以,本官也没想造装药多、射程远的新火器,只要能实现后装,最好还能预装多发弹丸、快速供弹。
比如搞个卡簧拨轮,再搞一个蜂巢状的弹巢,中间一根轴,边上一圈六个子铳空位,扳机扣一下就转六分之一圈……”
沈树人一边说,一边补充描描画画,把他心目中的后装填喷子和左轮手枪画了出来。
当然,他心里也有数,他如今的工业精度和钢铁质量、加工出来的手枪,肯定比西方18世纪末的转轮手枪精度更差。气密性也就更差。
西方人最早的左轮枪,一开火弹巢就冒出滚滚黑白烟,到了他这儿,估计不光会往后冒浓烟,还会直接冒出火来呢。
估计到时候用左轮枪的枪手,都得戴个防火隔热好一点的手套,防止手上的皮肤被开枪时往后冒的火烧伤。
宋应星显然也是懂行的,听完沈树人描述,他也已经脑补出了一个“把三百斤佛郎机小型化到三斤重后、搞成转轮弹巢供弹”的产品样子。
所以他也不由皱着眉头,跟沈树人把上述担心说了:“……大人,这事儿不得不慎呐,如今的鸟铳,有效射程好歹还能有一百五十步,用霰弹便只有七八十步了。
这还是对付无甲之人。要是用霰弹对重甲,杀伤不过三十步,这也是您之前和二贺交战总结过的。
现在再改成后膛漏气漏火,老夫以一体式佛郎机和子母铳佛郎机的威力对比类推,至少又要泄掉三分之一的火药推力,甚至更多。
到时候用独头弹是完没用了,又没准头又没射程,完就是鸡肋。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用霰弹,而新枪配霰弹,射程进一步削弱,怕是只能二十步破重甲、四十步伤轻甲。这连弓弩射程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要之何用?”
宋应星算是看出来了,这么低膛压,根本造不了“步枪”,造出来的只能是手枪和喷子。
但沈树人听完,却完不失望,反而沾沾自喜:看看,宋应星都预估了,这种武器至少还有40步的无甲目标强效杀伤距离、20步的重甲杀伤,这就说明造出来的希望很大!这就够了!
后世的手枪,喷子,不也就50米有效杀伤?折合到明朝可不也就40步?
他要求也不高,很随和地说:“射程近一点也无所谓,射程近,无非就是将来没法靠这种武器以步抗骑、没法跟鞑子的弓骑兵游斗。
但眼下我们要对付的,还是流贼为主,能够提供近战接敌之前、最后时刻的几轮凶猛火力,就足够了。另外,既然膛压低了、射程近、装药少,我看枪管也没必要像原来那么长了。
原本都是五尺长管,新的可以减到三尺,这样骑兵在马背上也能用。如果再短,甚至能单手用,就跟手铳差不多了。
将来造好之后,咱也不给轻骑、弓骑配备,就专给冲锋近战的骑兵配,可不比三眼铳好使得多?”
明朝的三眼铳,就是枪管非常短的,但柄很长。因为管子短,那玩意儿的射程比手枪更可怜,所以就是给近战骑兵配的,三下喷完后就要当长柄铁锤抡了。
沈树人要是能搞出中等长度枪管的卡宾枪喷子,或者干脆就是发射霰弹铁砂的左轮手枪,近战突击绝对好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