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九十四章教书先生,影视世界生活录,静衍,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街上蹓跶了半天,李牧领着小婵返回了苏家,大家格外热情。苏家的下人、管事儿的,以前遇到了顶多会不冷不热的打声招呼,这次远远的就喊姑爷,满脸带笑。</p>
苏檀儿这些堂兄弟,早前碰到只有部分会打声招呼,其他都装作没看见。</p>
这次,明显也热情几分,还有几个专门跑过来和他的打招呼聊天的。</p>
「什么…宁毅,没想到你有如此有才华!」</p>
「什么…妹夫,老太公的眼光果然极好。」</p>
就连他回到小楼之后,不少丫鬟小厮,围在小院前,满脸好奇的对着他的住所指指点点。</p>
李牧知道,昨夜的事,经过大半天的发酵,彻底传开了。</p>
傍晚,小婵又叽叽喳喳说起了苏家的八卦。</p>
「姑爷,你不知道,现在整个苏家都知道你是个大才子,都夸小姐眼光好呢,找了这么好的夫婿。」</p>
「还有,我听说,姑爷你很快就会去私塾当先生了。」</p>
小婵叽叽喳喳说了一通,李牧也算听明白了,他展现出来的才气,让苏家对他的去处再也没有任何争论的余地。</p>
以前说什么去店铺当账房,或者去小店当掌柜,现在提也没人敢提了。</p>
一个在整个江宁都有几分名气的才子,你们就让他做账房或者掌柜,完全是羞辱读书人,这种事苏家承受不了。</p>
更何况,真这么做了,绝对成为其他家族嘲笑的对象。多少家族耗费了多少资源,想培养一个有名气的才子而不可得,你们如此糟蹋,简直是鼠目寸光,不可与谋。</p>
即便去私塾教书,以李牧的名声和展现出来的才气,也是大材小用,未来传出去也少不得被人说苏家苛责他这位才子。</p>
只是,苏家除了这处私塾,还真没地方安置他。</p>
不过几天功夫,这件事便定下了,苏老太公还专门叫他过去聊了聊。</p>
苏家的私塾名叫豫山书院,附近当然没有豫山,据说是苏家祖地的一座山,便拿来为私塾命名。</p>
这里除了招收苏家的子弟外,也收一些有关系的外人,包括苏家名下那些掌柜的子弟。</p>
书院距离苏家不太远,在一条比较清幽的街道上,灰瓦白墙,里面还有一小片竹林。</p>
「豫山书院」的牌子,据说是花重金润笔,请一位大儒写的,走进里面,倒也有几分书香氛围。</p>
书院有七名先生,师资还算雄厚,山长苏崇华是苏家人,早年中过举,当过几年官,据说无甚建树,只能回来教书,培养苏家下一代。</p>
除了老师跟学生,此外还有厨娘、杂役之类的下人。</p>
苏崇华或许因为李牧的名气,或许是因为他是苏家未来执掌家业的苏檀儿的夫婿,对他倒是挺客气的。</p>
毕竟是混迹社会多年的老油条,不会做无缘无故刁难人这种无聊的事。特别是他这种一看就不好惹的。</p>
原本,李牧无才无名,也不知学问如何,按苏老太公的意思,计划安排他带那些刚启蒙不久的幼童。</p>
如今李牧才名远播,这么安排显然不合适了。</p>
苏老太公为此事也和李牧沟通过,说以他的才学教小孩子确实有点委屈,让他去书院也只是找个事做,并不是把他限制在书院,也不用承担多少教学任务。</p>
苏崇华也知道苏老太公的意思,和李牧沟通过后,决定由他负责一门小课,时间很宽松,一两天来一次书院就可。</p>
李牧欣然应允,这样挺好,他可不会没事给自己找活。</p>
在请教了书院的两位先生之后,李牧发现,在古代若不想当一位名师,当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其实也挺简单的。</p>
特别是</p>
古代不像现代,没有那么多门类,也没有那么多课本,从三字经之类的蒙学开始,到四书五经,也就那么多本书。</p>
许多书都是翻来覆去,学了一年又一年,不但倒背如流,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写法更要熟稔无比。</p>
到了科举考试中,从四书五经中随便拿出来一句话,就要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p>
于是乎,他这个先生当的确实简单。</p>
本身,豫山书院就相当于一处蒙学,苏家的子弟十几岁后,如果在读书方面稍有些天分,就会被送去官学,或者一些知名的书院。</p>
在这里读书的,要么年龄小,要么读书天分普通,需要学的书并不多。</p>
李牧一般都是领着他们读几遍书,然后让他们摇头晃脑的接着读,等读熟了,再对书里面的意思做一个初步的讲解,让他们继续读。</p>
直至能够背诵默写下来,再对文章做更进一步的讲解。</p>
读不好,背不会的,戒尺也不是摆设,打打手板也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p>
这里对严师还是挺喜欢的,如果学不好,打手板只是轻的,屁股打肿了家长也只会感谢先生,觉得是先生负责。</p>
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交朋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然是好的。在家长看来,这样的教书先生显得有点轻佻,不庄重,甚至有辱斯文。</p>
相应的,在古代这种尊师重道的大环境下,班上的学生对先生的那种敬畏,也绝不是现在能比的。毕竟是惟师惟上的古代,天地君亲师,师也只排在父母后面。</p>
在书院待了半天,回到小楼上,便听到杏儿又在用「千里共婵娟」打趣小婵和娟儿。</p>
小婵刚开始还有些羞涩,觉得姑爷写***什么,被打趣多了,也就不在意了。毕竟她现在算是姑爷的贴身丫鬟,是几个丫鬟中和姑爷最亲近的,看着千里共婵娟,想到被写进词里,心里甚至隐隐有些高兴。</p>
娟儿心情就有些复杂了,她和姑爷接触不算多,姑爷却把她也写进去了,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有些胡思乱想。</p>
有时被杏儿打趣的急了,也会羞得脸色通红,心里默默想着:「姑爷干嘛要写这句啊!干嘛带上我和小婵。」</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