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90章气象,北雄,河边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靖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师,朝廷上下都很平静。
经历过隋末战乱的人们,承受阙值都比较高。
十余万人的大军……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全军覆没了,也不会让朝臣们有所慌乱,最多也就是为国丈默哀一下。
这个时节失败的定义明显和承平时节不一样,敌人只要没打到长安城下,大多数人就都会觉着不用怕,还有翻盘的机会。
李破这个皇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听到消息之后,他只是默默算了一下时日,嗯,也许明年春天就听到好消息了。
李靖应该知道,秋末冬初是唐军登岛,并站稳脚跟的最佳时机。
如果换了李破自己来领兵,他会先派遣一万到两万人先登岛作战,为后续大军开辟一个落脚点。
等到明年春天,再全面进兵。
毕竟十余万人一旦在秋末时节进兵倭国,后勤上将会有很大的压力,岛上的冬天可不怎么好熬。
如果不是阿史那多闻正在攻打高句丽,进攻倭国的战事在明年春天时开始,其实才是最为合适的。
而相比于李靖率军攻打倭国,李破更感兴趣的则是发生在辽东的战事。
他想看看阿史那杨环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收拾局面,如果花样太过老套的话,那会让他非常失望的。
在中原的历史当中,不管在哪个朝代,削藩向来都是一场大戏。
尤其是前汉,天下藩国林立,好像比春秋战国时还热闹,削藩的戏码几乎是从汉朝建立一直延续到汉朝结束。
其实从魏晋一直到前隋,分封制的阴影从未离开过。
到了李破这里好像有了点绝根的样子,因为他根本没有兄弟,但他现在有儿子啊,所以谁也不知将来前面的故事会不会重演。
即便李破自己,其实也没想好儿子们长大了之后该怎么安排,只能用儿子还小来自我安慰一下罢了。
可这挡不住他看别人热闹的心思,他就是想瞧瞧他这个姑姑会用什么法子来削夺突利汗阿史那多闻的权力。
只是在他看来,依照突厥人的脾气,这事就算由阿史那杨环来主导,阴谋诡计使出来也细致不到哪里去……
………………
其实从今年三月开始,辽东战火便再次燃烧了起来。
宇文歆的探报只来了两次,一次是说阿史那多闻又开始率军攻打辽东城了,第二次来信则是阿史那多闻还在攻打辽东城。
突厥人在攻城战中的废物表现不用多说,只要高句丽人别自己打开城门,估计且有的打呢。
而且阿史那多闻也无法全力攻城,他既要防备着大唐驻扎在幽州的大军北上切断他的后路,又要提防突厥王庭的反应。
可以这么说,阿史那多闻趁大唐和突厥王庭会盟之际,率军出辽东,显然是利令智昏之举。
如今他在辽东已呈现出进退两难之势。
当然了,这也不排除人家想要使用围城打援的战术……
不能亲自到那边看一看,也就无法知道具体是怎样一个局势。
是人就会有诸多想法,突厥人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思维趋于简单,可他们的智商应该还算正常吧?
………………
大唐元贞五年七月初八,这是一个值得人们记住的日子。
郫国公何稠上书,他所著的何氏工物终于完成了,直接由侍中封德彝送到了李破面前,交由皇帝御览。
全书分为六卷,共四十二册。
内容涉及术数,堪舆,建筑,雕刻,织染等工艺技术,农业工具制造等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何稠的老本行,建筑工程类的方方面面。
这是何稠的著述,却也凝结了很多前人和今人的心血和知识。
何稠在前隋曾掌管大府,任职太常寺卿,他的著作中所讲述的,其实是对前隋乃至于魏晋南北朝进步工艺的总结。
尤其是在各种建筑方面,因为前隋接二连三上马各类大工程的缘故,其在各类建筑门类上得到的经验和进步,都非前朝所能及。
还是那句话,前隋虽然亡了,但它所留下的遗产却还一直璀璨生辉。
尤其是唐初这段时间更为宝贵,想把这份遗产颇为完整的继承下来,并不容易。
李渊父子因为受时代所限,很难做到这一点,可李破却在不停的追寻着蛛丝马迹,也在不停的收获着前隋遗留下来的最为宝贵的东西,知识……
………………
这一次李破没有嫌烦,而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耐心,一册一册的先行拜读了何稠的大作。
并让人把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取来,和何稠的著述做出一定的对比。
在这中间,他几次召集太常寺,少府,工部的官员进行论述商讨,看上去比制定唐典,修订隋史时还要上心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