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7 戚家军,第5纪元,李钰哲,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

除去戚继光外,就惟有岳飞能够获此殊荣了。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调任浙江,不久之后,年仅28岁的戚继光又接任了宁绍台参将的职务,大致相当于宁波、绍兴、台州三地分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时刻盼望着大干一番事业。

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就来了。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接到消息后,戚继光十分高兴,他决定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根据情报,倭寇只有上千人,为确保安全,他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用胜利庆祝开门大吉。

戚继光亲自带队出发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开门不一定会见喜,有时也会碰钉子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慈溪东南的龙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倭寇的主力。著名的龙山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战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小兵都跑光了。

威风凛凛的明军果然不同凡响,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前锋溃败,中军也动摇了,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他赶紧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然而惊愕的戚继光很快恢复了平静,他挣脱副将的拉扯,取出了他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

站在高地上的戚继光审视着眼前滑稽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看来败局已定了。

然而他决定挽救危局——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

戚继光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戚继光的箭法实在不是吹的,倭寇头目应声倒地,但这并不是结束,他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

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这种狙击战法彻底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

要说前面的明军也确实是耳聪目明,看见人家不追了,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在奔跑之中,完成了难度很大的一百八十度大回转动作,开始追击倭寇。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

可是让他更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却开始陆续自动返回,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便顺手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军爷毫不见外,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

戚继光呆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半晌回不过神来,原来如此!

龙山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虽说很不体面,很丢脸,但戚继光并非毫无收获,从此战中,他认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单靠手下这帮兵油子,即使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然而这一次,戚继光实在开了眼界,他遇见了传说中的“熊”兵集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光荣”的集体。

戚继光决定上书,要求重新练兵。

文书送了上去,胡宗宪【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次年升总督,总制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抗击倭寇】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浙江人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但戚继光思考片刻,说出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一直以来,戚继光都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胜利的所有要素:优良的武器装备,合理的战略战术,优秀的指挥将领,严酷的训练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败了,他苦心练就的新军仍然不堪一击,他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经过几天的反复思索,他终于找到了这把最后的钥匙——士兵。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对于自己的能力,戚继光还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帮人的素质,戚继光就只能无语问苍天了。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其实在两人的这次谈话中,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

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如徐渭),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而对于这种地区差异性,单靠训练是无法解决的,戚继光确实没有办法。

没办法就只能凑合着过了,但逢作战,戚继光只能安排绍兴兵守营,然后去跟处州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奋力杀敌。此来彼往,疲于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朱元璋:咱后世子孙人人如龙

元会道祖

被渣后,萌宝助我成为豪门团宠

九月霜降

岁岁长今朝

不闻万岁

邪帝执恋,娇妻哪里跑

月下林间客

在男卑女尊的世界里守身如玉

共清欢ls

星空之流

戒椒戒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