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有扶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败,我本大明一赘婿,东有扶苏,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按道理说,押运粮草这种事情,是不需要主帅徐辉祖亲自做的,但奈何他实在放心不下河畔的盛庸大军,这才亲自带了三万兵马押送着粮草,绕了个大大的圈子赶往河畔的南军大营。
这一次盛庸和铁铉确实做得太过火了,徐辉祖知道他们的心思,纵兵抢粮,放在平日确实是要被口诛笔伐的大罪过,但眼下这种非常时刻,为了维持大军的稳定,做出这种事情确实可以理解,毕竟只要把朱棣的这十几万大军永远留在此地,这场打了三年的战争,就可以宣告落幕了。
但徐辉祖还是很不放心,他是个做事务必滴水不漏的人,盛庸派兵搜集粮草,可以解燃眉之急,却不能长久下去,所以他从自己大军的粮草里拨出了一部分,想要押送给盛庸,同时也去盛庸大营里看看,查漏补缺一番。
但谁知道就是有这么巧,粮草还没运到,就遇上了燕军全面进攻?
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也符合一直以来徐辉祖的预想,如果他就此折返,赌一把盛庸短时间内不会溃败,然后带着十万大军加入战场,朱棣几乎不可能赢。
但他不敢赌。
来回百余里,他手下骑兵不多,就算是急行军,半天的时间至少是要的,可眼下南军大营处处火光,喊杀声隔几里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分明是厮杀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他若是不管不顾地回去调动大军,盛庸败了,朱棣渡河怎么办?
终究是不敢赌,因为徐辉祖知道过了睢河,离金陵就不远了,能做出像样抵抗的大军更是几乎没有,比起在今夜全歼燕军,还是保住盛庸的大军更重要。
一念至此,他迅速传下军令,押送的粮草就暂且搁置在野外,只留极少的人看守,其他人全部行军,朝着战场赶去。
事实证明徐辉祖的选择很正确,当他带着大军来到战场的时候,燕军骑兵刚刚突破盛庸匆忙组织起来的大营防线,而河畔受到激励的燕军步卒也已经在河滩开辟阵地,两面夹击之下,南军岌岌可危,徐辉祖见此情形没有丝毫耽搁,立即让麾下部队投入战斗,而这些从夜色里杀出的援军,果然一下子逆转了战场形势。
徐辉祖选的方位实在太致命了,他没有去管那些在大营肆虐的骑兵,而是选择了河岸战场,刚刚开辟阵地的燕军士卒没想到下游方向居然会出现一支士气高涨战力充足的大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刚刚稳固下来的阵地顿时开始崩溃,那些还在渡河的士卒更是被徐辉祖来了个半渡而击,一时间燕军大乱,渡河大军首尾不能相顾,死伤惨重。
指挥的朱棣也万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夜里又多出支军队来,稀里糊涂挨了徐辉祖几闷棍后,他终于是弄清了这支大军的来历,顿时意识到大事不好,立即下令全军撤回北岸,本就极度混乱的燕军阵型再也无法维持,无数燕军士卒亡命般地逃窜向河对岸,而徐辉祖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和平安一起趁势追击,甚至将渡河开辟阵地的燕军将领李斌就地斩杀。
而步卒一退,正马踏连营的燕军骑兵登时压力大增,顾怀顾成两人本来已经议定分兵两侧突袭河岸战场,但见到燕军溃败后,知道已事不可为,立刻开始带兵突围,但大营进来容易出去难,士气大振的南军开始不要命地围堵,万幸有手雷开道,这才险险冲了出来,留下了无数具尸体。
等到天明,双方各自退回两岸,清点之下,朱棣才郁闷地发现这一战燕军步卒折损竟过了三万,骑兵阵亡七千,堪称大败,这次夜袭可以用偷鸡不成蚀把米来形容,不仅没有完成短时间击溃盛庸的战略目标,反而损兵折将,让一路南下的锋锐之气几乎消失殆尽。
而当他知道来援的并不是徐辉祖的完整大军,而只是押送粮草的三万步卒后,这种郁闷就更重了。
而更大的麻烦,也还在等着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