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不是一个级别的进度,王浩的挖角,刘云利:放弃也不错?
不吃小南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八章 不是一个级别的进度,王浩的挖角,刘云利:放弃也不错?,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不吃小南瓜,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直说吧,我觉得自己跟不上王教授的思路,理解不了,不如就干脆放弃。”
刘云利听着扯了扯嘴角,他发现自己定的目标太简单了。
等回去以后,刘云利就对其他两人说道,“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弄懂基础理论,并能够参与新的实验设计,这样才能一起做研究。”
这样就超过了物理实验室的其他所有人。
“也对。”
“有道理……”
于此同时。
王浩也在很耐心的做研究,他并不是总结刚过去的实验,而是在总结完善自己的理论。
通过上一次实验,他已经确定自己的研究没有问题,超导内部的微观形态被挤压形成拓扑相变,和交流重力场存在直接关系。
另外,也肯定和超导的形成直接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
“在正常的通电导体中,会不会存在微观形态呢?”
“微观形态被挤压形成拓扑相变,从而激发了特殊的超导状态,正常来讲,普通的导体通电状态也应该存在微观形态,只不过没有被‘湮灭挤破而已?”
“另外,一些非导体在超低温情况下也可以激活超导特殊状态,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王浩自己做研究还是有些头疼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拓扑学的专家,他也希望能其他人能够给出意见,而不是只靠自己去研究。
比如,遇到复杂性理论问题时,他就可以去找罗大勇。
罗大勇能提供很有参考性的意见,并且在看待某个问题时,也能够提出其他思路的想法。
毕竟,术业有专攻。
他一个人无法覆盖所有领域的知识。
王浩仔细想了想,忽然想起了一个人,他和对方只是说过几句话,后来就没有再联系过了。
他赶紧给邱成文打电话。
邱成文正坐在办公室里,接到了王浩的电话有些疑惑。
他按下接听键,就听王浩说道,“你们中心,有个姓林的,做拓扑方向研究的学者,我上次和他说过话,能不能给个联系方式,我有问题要咨询。”
邱成文听了有些意外,但他知道王浩说的是谁,因为做拓扑学研究的学者很少。
他查了一下就把电话发了过去,心里还想着‘应该让中心的学者和王浩多交流,也让王浩看看数学中心的实力,也许他会改变主意,会考虑来水木大学工作。
王浩拿到电话以后,就直接打了过去。
林伯涵的年纪只有二十九岁,是水木大学的留校博士,毕业后在数学科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几何拓扑的研究工作。
在数学科学中心,他就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学者。
此时他正和同事讨论一个问题,看到一个未知号码有些犹豫,想了想还是接了电话,就听对面说道,“林博士,还记得我吗?我是王浩。”
“王教授!”
林伯涵甚至惊讶的喊出声,发现同事惊讶的眼神,赶紧走到一边接电话,“王教授,你给我打电话是?”
王浩很直接的说道,“我是想问你,有没有兴趣来西海大学工作。”
“这个……”
“我手里有一个重大项目,想找一个拓扑学的专家一起做研究。你放心吧,林教授,你来,可以在梅森数实验室担任研究员。”
“只要你来这边,我保证你的经费,不管你自己的研究,还是其他研究,经费是管够的。”
王浩很直白的进行挖角。
林伯涵愣了好半天,他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被王浩挖角,而且王浩还很直接的说,挖他过去一起进行重大研究。
另外,经费管够!
这个条件根本无法拒绝,他本来就是一个‘北-漂,首都并不是家乡城市,对于他来说,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
如果能够去西海大学,就可以和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家一起工作,还能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同时,还可以直接签到稳定的工作合同。
反过来说,继续留在水木大学,想要转正提升到副研究员、副教授,至少都需要几年时间。
林伯涵想不出拒绝的理由,他还是没有当即同意下来,只是说考虑一下很快给答复。
然后他就去了询问了一下博士后离职的问题。
那当然是很简单的。
因为他只是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没有和学校签订正式的工作协议,想跳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
两周后。
上一次的实验总结、分析已经全部完,王浩已完成了理论的完善工作,准备进行下一个实验了。
刘云利三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王浩所做的数学分析工作,但他们对于研究整体有了把控,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分析,也和实验设计联系在一起。
因为马上要准备新的实验,他们甚至还一起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新的实验肯定和材料验证有关。
这是研究的主方向。
在把交流重力的场力强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正常来讲后续就到了材料验证的阶段。
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实验,把超导材料进行更换,研究各种不同的超导材料,制造出的交流重力场强度区别。
三个人都认为方向肯定是固定的,他们也以此进行了论证,就是为了提前对实验会议进行准备。
他们希望能够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也等于是和王浩一起进行实验设计了。
他们的准备非常充分,甚至还用本子做了二十几页的记录。
这一天来了。
王浩召集了实验室的所有人,进行新的实验会议。
每个人都对于实验非常期待。
刘云利三人也表现得精神振奋,都有些迫不及待参与进去了。
然后就听王浩说道,“这一次的实验有些特殊。我们要制造超低温的环境,以及更高的精度来对交流重力场进行检测。”
“我们需要在实验慢慢的降低温度,尤其是快要达到超导状态的温度时,温度降低的速度一定要慢,在检测和温度控制上一定要更精准……”
王浩认真说了起来。
这项实验就是要验证,是否任何导体在通电状态,内部都会存在微观形态。
如果存在,正常的逻辑来讲,接近达到超导状态温度时,就可以逸散出‘交流场力。
简单来理解,就像是用手捏一个橘子,并不需要完全捏爆就会有汁水流出来。
想要检测‘汁水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实验更加精细化,实验设计上要更加精细,检测上也要更加的精细。
其他人听了王浩的交代以后,都认真的做记录,思考着怎么去设计实验,怎么去安排工作。
刘云利三人则是愣住了。
他们预想接下来的实验是材料对比验证,怎么就变成研究超导体的交流重力特性了?
这完全是两个方向、两个内容。
在众人讨论的时候,刘云利还是问了出来,“王教授,我们不做材料对比实验吗?”
王浩疑惑的问道,“为什么要做材料对比实验?”
“这个……”
刘云利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通过材料对比实验,可以找出材质与交流场力的关系?”
他的理解确实是没问题,但是王浩并不是这么想的。
王浩道,“可能后续会做这种实验吧?我也不确定。我们还没有进行到那一步。”
“我们的方向和你们不同。我们是主要做超导的机制研究,是利用实验去完善理论。”
“现在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我想看到,在没有激发超导状态的时候,是否可以检测到交流重力场。”
刘云利顿时愣住了,“没有超导状态就激发交流重力场?”
这是不能理解的内容。
超导交流重力的研究,围绕的就是‘超导状态产生交流重力现象,结果实验目的变成了,没有激活超导状态,就形成了交流重力场?
可能吗?
刘云利顿时迷茫了,同时发现,他们三个人论证了很久,完全等于是做了无用功?
他们不只是跟不上实验进度,就连王浩的想法都不理解。
这时候,刘云利有些明白何毅说的话了,他也同样发现自己理解不了王浩的思路。
既然理解不了,放弃也是很好的选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