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0章 教坏百姓李伯雅,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都把蚕茧卖给官营工坊、再从官营工坊买缫好的丝回去织、再把锦卖还给兜底统购的官商,民间投资起码比现在快一倍不止。作为郡丞,应该找一两个县,明年试点一下,让所有百姓都融入到‘商品交易’中来,不要自己干自己的。”
诸葛瑾也觉得李素描绘的理想很好,但想象不出如何鼓励百姓、把人民都变成热衷互通有无。
“想法是很好,可怎么实现呢?”
“办法肯定是有的,让我想想,怎么循序渐进。”李素陷入了深思。
李素之所以敢有此建议,也是因为根据他后世的经验,他一贯觉得成都地区是封建时代也商业氛围非常浓厚的,完全有这样的发展潜力。
历史上,宋元明清,成都就已经茶馆澡堂遍地都是,而且百姓的聚居方式,自古也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这一点,如今的李素就已经有观察到了。
李素早年跟着刘备在河北征战多年,他知道河北的农村都是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房子造在一起,然后每家每户要种的田在村外,田离得远的人家,每天起床种田都要走好几里路。
而蜀郡的农村,百姓的房子不喜欢扎堆占用平原好地,而是或在竹林边,或在地头不太平整、不太适合耕种的小地块,因地制宜盖房子。所以蜀郡的农民都是住在自己田旁边的,要赶集的时候才去村子或者镇子的中心。
这跟蜀地自古民风平和、百姓富庶治安好有关,既节约了优质耕地,又不用担心“因为散住遇到马匪山贼被劫杀”。而那些民风彪悍的地方村子扎堆住、外面还围围墙,完全是安全考虑逼的。
而其实这就是后世成都这地方茶馆澡堂等休闲商业设施遍地的主要原因。明清两朝成都的茶馆不仅是给人喝茶的,也是给人长期提供热水、确保你任何时候到那儿都有热水洗脸洗手或者喝。
因为赶集的成都农民到了村镇,离自家房子太远,要用热水没地方讨只能去茶馆。要是河北农村的话,房子就在村镇上,直接回自己家就是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商业基础设施”。
李素治蜀数年,看到目前郫县、成都、都安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方式,其实有时候觉得也挺蛋疼的,没有茶馆,没有澡堂子,还散居,结果大家赶一趟集就灰头土脸的,在镇子上没落脚点的穷人就减少了赶集的次数,这商业文明怎么鼓励得起来嘛。
尤其古代没有保温杯没有热水瓶,每家每户自己烧热水很浪费,烧多了用不掉很快放凉了,每家都烧就意味着每家生火。还不如交几分之一的柴火到茶楼澡堂然后买热水,又高效又鼓励商业交易习惯。
治安那么好的地方,商业氛围却不浓厚,太暴殄天物了。
如今好歹也快进入李素治蜀的第三年了,他觉得可以对“培养商业氛围”这个环节动手了,这样才能彻底盘活他的蜀锦经济,让所有百姓都参与到社会分工中来,不至于觉得“卖蚕买丝再卖锦”的交易太繁琐。
社会化大分工就是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多次交易的嘛!
把这些道理彻底想明白之后,李素就给诸葛瑾画饼:“明年开春之后,先在我的封地郫县,还有都安县搞。官府组织每个村子的大户,在村集上开茶楼和澡堂子。如果不喝茶的话,也不问百姓收茶钱,就收柴火。
比如一个百姓自己家里烧一天所需的热水,他自己生火,需要浪费五分之一担柴。而五十户村民集中需要热水、分时供应的话,总共只要三担柴,那就是比每家每户自己烧水省了七成嘛。
咱就让每户村民按人头,每天缴十分之一担柴,或者说每个月交三担。然后到村子中间的茶楼、澡堂,给他供热水。每家每户还分好时间,今天这十户辰时、申时用水,另十户卯时、未时用水,还有十户巳时、酉时用水。茶楼澡堂的烧水炉子可以始终烧着,省柴火,百姓也得利。
让百姓养成这样每天到集市上的茶楼澡堂转转的习惯之后,要喝茶的可以给钱,也可以自己给茶叶,要喝热茶的,比自用的茶叶多给两成,比如自己喝一斤多给二两,作为茶楼掌柜和伙计的辛苦钱、利润,让伙计帮忙烹茶。
到了收蚕茧的季节,连煮茧都可以到茶楼澡堂集中要热水煮,煮了直接在那儿交易,村里大户出面跟官府交涉、统购蚕茧去缫丝。如果赤贫百姓觉得现钱周转不开,可以让经营茶楼的大户弄快黑木板,拿白色的石粉棒记着赊账,反正都是同村熟人,也不至跑了。”
诸葛瑾听了,倒是觉得李素勾勒的这种鸡犬相闻的商业社会挺淳朴和谐的,只是有些担心:“别的都好,就怕到时候又于将军英名有损。”
李素:“关我名声什么事了?”
诸葛瑾:“外郡甚至他州士绅官僚,听了这种治蜀之风,恐怕会谣传将军‘自己性嗜奢侈,烹茶泡澡,还诱惑治下百姓也烹茶泡澡’,简直败坏民风,有违简朴。”
李素:“说就说吧,我治蜀就这样,自己爱钱,也要鼓励百姓爱钱。今天也就随口一说,具体怎么做,你回去有得操心呢,细节我可懒得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